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青海日报/2024 年/12 月/30 日/第 011 版专版
湟源县: 提升高水平教育资源持续供给
衡难题
破解基础教育优质均
湟源县教育局
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全省教育大会,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部署,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个样板”。
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群众,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对于处于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的我省来说,深度探索义务教育是否优质均衡、教育体系是否完善、教育统筹是否强化,有着重要的样本意义。
被称为“ 海藏咽喉” 的西宁市湟源县是一只值得解剖的“ 麻雀”。这里人口仅 10 万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之间、片区之间教育发展并不均衡。曾经的湟源教育,对内看,镇区教育逐步成熟,周边乡村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对外看,与省会西宁相比,教育水平、理念需要不断追赶。
多年以来,湟源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坚持教育资金优先投入、教育项目优先实施、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盘点 2024 年湟源县教育,会惊喜地发现各项教育指标在不断变化,基础教育质量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学校群星闪耀,在教育治理、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教师培养等方面力争上游,成绩可圈可点。
一座坐落于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百年老校
自唐代以来,“ 学庙合一” 的布局一直是古代学校建筑的传统规制,这是中华民族崇文、重教、尊师的象征。岁月轮转,如今的日月山下、湟水河畔,保留着一处国内少有的“ 左学右庙”建筑格局,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在岁月中诉说“ 裕后宽宏” 的育人理念,讲述湟源县延续百年崇文、重教、厚植家国情怀的教育理念。
“ 同学们,我们的学校坐落于距今有 500 多年历史的丹噶尔古城,文庙的古代殿宇式建筑和学校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完美结合,至今都是我省保存最完整、修复最精美的唯一一座文庙⋯⋯”新学期第一天,小小红领巾讲解员们娓娓道来,讲述着学校故事、家乡故事、传统文化故事⋯⋯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有机融入教学相长,用价值观引领、文化知识相融通、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将身边丰富的非遗资源“ 盘活”起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思政课提供鲜活教材。
“ 老师,你在绣什么?”“ 老师,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
教室里,当看到“ 丹噶尔皮绣” 非遗传承人李永清将一簇簇五彩绣线在手中变成竞相开放的花朵时,围观的孩子们纷纷:“ 哇⋯⋯太漂亮了”
依托文庙、博物馆和皮绣体验馆等文化资源,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成立皮影、皮绣、剪纸、诗词吟诵、传统民族体育运动等社团,积极打造传统文化教育课堂,让孩子们在百年沉淀的气息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
校园里、教室里、走廊墙壁上,从刺绣、剪纸、排灯到各民族服饰、代表性美食再到特色建筑模型,民族团结手工艺术品随处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悄然成形,在点滴浇灌中培育师生浓厚的民族情。
近两年,学校乘东西部教育协作之风,推行“ 合源同步课堂、教师同步研修、名师同步培养、资源同步共享” 的四同步教研及“ 云课堂” 建设,开展青少年“ 三交” 行动,实施“ 合源和美· 筑梦启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夏令营研学项目,两地结对帮扶达 104 人次,参与研学师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生 70 余名。学校先后获得“ 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 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教育基地” 等荣誉称号;2024 年 9 月,城关一小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荣誉称号。
一场距离仅有两公里的“ 双向奔赴”
湟源县大华镇,与县城仅有两公里的距离,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基础教育较为薄弱,师资不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湟源县学校中,大华镇各校曾经一直“ 垫底”。这也导致大华镇当地的优秀师资、生源不断流向县城。质量下滑、生源流失、教师躺平、教育失衡的怪圈,似乎成了一道无解之题。
“ 以往一到开学季,大华的家长们都非常忙碌,找亲戚、托关系、租房子⋯⋯安排孩子去外面上学。宁愿每天带着孩子多跑几公里、几十公里,去城关镇、西宁,甚至海晏县上学,也不愿意送娃到大华本地的学校。” 一名大华镇学生家长这样说。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上,湟源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