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江苏经济报/2024 年/12 月/6 日/第 T02 版理论
新时代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阜阳师范大学 张帅卿 徐高禹 李浩成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的创新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新时代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于适应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更具动态适应性、实践性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确保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从而让双创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脱颖而出。为此,高校要持续在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层面发力,在进一步夯实教育基础的同时,加强双创教育顶层设计,为新时代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教育和发展聚势蓄力。
一是完善多元合作机制,促进“ 协同驱动”。新时代双创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企业、社会等多主体的协同作用,因此,完善多元合作机制不仅能为高校提供实质性支持,还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资源保障。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资源及社会影响力,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创新资源,与知名企业、政府机关、科研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校企、校地、校政三方共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实现企业实训资源、高校教育资源的充分汇集,为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创新双创教育模式等提供支持,确保高校能根据高等人才创新创业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地构建教育布局。其次,高校在推动多元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可通过建设“ 协同创新中心” 或“ 产业技术联盟” 等具体机构,形成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企业、政府、投资机构可通过此类平台对学生项目进行实际考查、资金扶持,在解决创业资金缺乏问题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真实市场环境的创新创业训练。最后,多元合作机制需要在政策层面上保持长期可持续性。高校应当定期与各合作单位进行会晤,反复探讨合作内容的优化,适应时代变化,及时更新合作内容,确保合作机制的持续性与灵活性,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稳定而长效的支持。以此,统一高校、企业及社会等主体的双创人才培养方向,确保教育工作步调一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