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中国质量报/2024 年/12 月/3 日/第 004 版质量强省
以“ 质” 为道争当表率 向“ 新” 而行走在前列
江苏一体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 奋力谱写“ 强富美高” 新篇章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
聚焦集成电路、动力电池等 21 条重点产业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制定《江苏省质量强链工作指南》,“ 一链一策” 形成质量提升方案 22 个,建立质量创新联合体 28 个,推进实施质量攻关项目 163 个,解决产业链共性质量问题 726 个,9 个项目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这些经典案例,8 月 27 日被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代表带到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的全国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上进行交流发言,引起广泛关注。
构建梯次培育体系,遴选 26 家企业建立省级层面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指导相关企业导入《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导则》 、提炼典型经验案例、找准改进提升方向。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徐工”)入选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并在 11 月 11 日北京市召开的全国质量强企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上作为企业代表发言;江苏银行作为唯一金融机构代表在会上介绍质量融资增信助企帮扶举措。
遴选 41 个县(市、区)建立省级层面质量强县培育库,推动各县(市、区)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要素优势,制定实施质量发展战略,健全质量促进政策措施,打造区域质量竞争新优势。江苏省多个城市被纳入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库,3 个城市案例在 11 月 21 日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的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上推广。
质量兴则经济兴,质量强则百业强。江苏省推动质量强链强企强县建设取得成效的背后,是该省认真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部署要求,厚植质量强省新优势,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今年以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一
体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全面提高质量治理能力,推动质量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质量强企 做大做优经济强
在位于盐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的天合光能智能化工厂车间内,一台台智能设备灯光闪烁,机械臂精准地穿梭在作业线上。作为江苏晶硅光伏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天合光能在江苏省内 5 座城市设有制造基地,每有大项目落地就会带动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南京埃斯顿,“ 机器人造机器人” 的科幻场景已经落地。通过“ 国际化技术研发﹢ 本地化优质制造﹢ 全球化市场营销” 三位一体策略,该公司用足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已成为国产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机器人品牌。
在“ 苏州· 中国声谷”,南智芯材已实现全球最大直径 8 英寸(1 英寸=2.54 厘米)高品质铌酸锂晶体材料的批量化生产,助力国内高性能手机滤波芯片迭代;地球山颠覆传统喇叭扬声器工艺模式,让发声器件大大缩小,可实现对声音的精准控制。
…………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纵观世界 500 强特别是具有百年以上悠久历史的优秀企业,其发展历程中,质量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企业是质量发展的主体,广大优质企业是质量强国建设的主力军。现如今,作为我国经济强省的江苏,徐工、天合光能、亨通等一大批走以质取胜之路的企业用心求“ 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起质量强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深入开展质量强企行动,充分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中的作用,坚持标杆引领,开展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选标杆、育标杆、树标杆、学标杆,以“ 头雁效应” 激发“ 群雁活力”,更好地带动引领更多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提高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
“ 徐工厚植‘ 大器文化’ ,践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理念;创新 XQMM 徐工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模型,用群众智慧解决质量问题;搭建‘ 三域六维’ 领航工厂模型,多条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 精准靶向攻关质量技术难题, 打造行业领先的产业链战略同盟, 开展质量协同攻关。”
11 月 11 日,在北京市召开的全国质量强企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上,徐工孟维技能大师工作室班组长孟维作为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代表之一,分享徐工发扬工匠精神、夯实质量基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经验做法,展示了江苏领军企业的强大质量创新能力,成为江苏开展质量强企行动的生动样板。
坚持标杆引领的同时,江苏省还坚持品牌赋能,完善质量品牌培育机制。一方面,构建“ 江苏精品” 认证评价标准体系,先后发布《“ 江苏精品” 认证管理办法》《“ 江苏精品” 认证评价通则》《“ 江苏精品” 标准先进性评价通用要求》《“ 江苏精品” 品牌标志使用规范》等地方标准;另一方面,强化“ 江苏精品” 技术支撑,将专家库成员扩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