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大兴安岭日报/2024 年/12 月/27 日/第 002 版综合
筑生态之基 绘山川之美 谋产业之强
——我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综述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莽莽兴安,听风吹松涛之妙音;奔流江河,看气势磅礴之壮观⋯⋯这就是大兴安岭,拥有着雄厚的生态禀赋。近年来,我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良好生态环境托起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那这幅生态画卷是如何运笔的?
第一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因地制宜,全力推进生态农业落实见效。
全区有机农作物、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分别达 3.3 万亩、53.5 万亩。经德国有机农业认证机构检测,我区生产的大豆、马铃薯都达到了欧盟有机食品标准。脱毒马铃薯因其退化轻、产量高,被我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命名为“ 中国马铃薯种薯之都”。
这些成绩依托的是我区生态环境的天然优势——全境无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 100%,无劣Ⅴ类、黑臭水体,具备发展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为让农业回归绿色的本色,我区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上做起了文章,绿色、
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通过坚持工程、农艺、生物措施“ 三位一体” 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立了黑土耕地保护 4+2“ 田长制”,耕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全面建立。
通过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提升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水平。对全区所有养殖场(户)
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进行补贴,扶持养殖场(户)19 家,新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 35 个。
通过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既保证农作物产量和食用安全,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巩固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完成肥料效应、化肥利用率等田间试验 14 个、耕地质量监测点位 32个。推进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配套,打造 6.54 万亩“ 三新” 集成配套示范区。
通过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全区回收站点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