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闽东日报/2024 年/12 月/3 日/第 006 版
同行· 见证——闽东日报复刊 35 周年特刊
为民生托底 让民心更暖
——我市民政事业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张颖珍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养老服务改革不断创新、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慈善事业主体日趋多元⋯⋯站在时间的坐
标上回望,“ 获得感” 是我市民政领域的一个温暖注释。
过去五年,宁德民政系统始终心系民生,紧扣中心大局,主动担当作为,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全力保民生、兜底线、促发展,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呈现总体稳定、质效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织密兜底保障“ 网”
这是一张有“ 温度” 的答卷
“ 回家路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跟我们说。” 前不久,结束住院治疗后,山西省太原籍流浪乞讨人员毛大姐在宁德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启程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她整理行李,推轮椅前行。
毛大姐于 2020 年初来到宁德务工,近期出现下肢无法行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后被房东催要房租时发现并送医。市救助站接到医院通知,并核实了情况后,为毛大姐预交了医疗费用、购买了住院的生活用品,并提供一日三餐。
经 40 多天治疗,毛大姐病情好转稳定,达到出院标准,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为她购买了返乡车票以及必要的物资和医疗用品,陪她踏上返乡路。
织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网络,是做好民生兜底保障的重要内容。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工作持续扩围增效,大力推动“ 主动巡查+联合救助” 有效衔接和“ 市级机构+县级职能” 有机互补,申报并入选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全省 1 家),近五年来共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4818 人次。
近年来,我市已构建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
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一笔笔雪中送炭的救助金帮困难群众解除基本生活后顾之忧——
低保标准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45%确定,足额发放救助资金,近五年来,全市社会救助对象保持在 9.9 万人左右,累计发放救助金 33.84 亿元,低保覆盖率持续多年位列全省前列。
残疾人“ 两项补贴” 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爱——
近五年来,共发放补贴 539.25 万人次,发放金额 5.45 亿元。建成 5 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精神卫生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多样化的服务为困难群众带来心贴心的温暖——
通过“ 大数据+铁脚板” 方式,组织基层工作力量入户走访困难群众,近五年来,共摸排比对数据 40.62 万条,及时将 2.2 万人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
对突发性、紧迫性等意外事件造成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近五年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 11.08 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 1.72 亿元。为困难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5577.41 万元,惠及 134.77 万人次。
自主开发“ 助扶宁” 社会救助自我甄别小程序,初步“ 一键甄别” 是否符合救助条件,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