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长治日报/2025 年/1 月/23 日/第 002 版要闻
“ 夕阳” 更似“ 朝阳” 红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申树凤
本报记者 贾志敏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退休之后,深入X政机关、中小学校、乡村社区专题讲述劳模故事 100余场,听众达 10 万余人。
他行程两万多公里,采访 120 多位当事人,整理笔记 200 余万字,写出长篇纪实文学《红旗渠源头的故事》 。
他多方学习“ 取经”,筹划布置展馆,努力留住传统村落乡愁,助力乡村振兴。
……
他叫申树凤。初次相见,是在去往平顺县石城镇白杨坡村的路上。68 岁的他,腰杆笔直、思维清晰,讲起故事滔滔不绝。平顺县委老干部局局长王爱军说,申树凤之所以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有精神,是因为他始终保持忙碌,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申树凤则微微一笑: “ 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一腔热血 传承劳模精神
申树凤所在的平顺县,是“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申纪兰的家乡,也是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郭玉恩的家乡,是名副其实的“ 劳模之乡”。从小耳濡目染,劳模英雄的精气神早已刻进了申树凤的骨子里。
在平顺县教师进修学校当语文老师时,严谨的他在新闻中看到领导写给小学生的题词里仍有多处繁体字,便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写信,建议各级领导率先规范汉字书写,这一举动获得国家语委充分认可。
在平顺县公安局任治安大队大队长时,针对民爆物品安全管理,他琢磨出“ 八本台账” 工作法,民爆物品从产出、销售、运输到接收、使用、销毁全过程实施登记管理,成为当时全省民爆物品安全管理典范,引得其他地市纷纷前来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