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内蒙古日报(汉)/2025 年/5 月/27 日/第 007 版乌兰察布
万众一心齐追梦

文明花开满庭芳
——乌兰察布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
5 月 23 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乌兰察布市成功摘得第七届“ 全国文明城市” 桂冠。这一刻,160 万乌兰察布人热泪盈眶。这一崇高荣誉的背后,是乌兰察布市全体人民勠力同心、10 年求索的付出,是对新时代乌兰察布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的褒奖,也是对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最佳肯定。
多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持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力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志气孕育出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灿烂之花,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喜人佳绩。
乌兰察布市用实践证明:文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万家灯火的点滴温暖,是城市与人民的双
向奔赴。
信仰铸魂 凝聚文明向心力【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 4】
信仰铸魂,初心如磐。X的十八大以来,乌兰察布市深入践行X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殷嘱托,凝心聚力,铸魂育人。
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本领素养,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每周五清晨, 集宁区虎山街道百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的 “ 板凳课堂” 准时开讲, 社区书记举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用方言土语讲解“ 共同富裕”“ 生态文明”,大爷大妈们听得频频点头,这是该社区每周五雷打不动的品牌讲堂。这样的场景在乌兰察布市 200 多个文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成常态。
10 年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 230 多次,带动基层X支部开展“ 晨读夜校” 等各类学习活动 23.6 万场。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 五老” 乡贤、先进典型、乌兰牧骑及理论学习轻骑兵等宣讲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超过 10 万场的分众化、对象化宣讲,X的创新理论真正实现“ 飞入寻常百姓家”。从X员干部到人民群众,理论化作行动之力,“ 强国复兴有我” 的誓言响彻云霄,“ 感X恩、听X话、跟X走” 的信念深植人心。
在集宁区老虎山生态公园内的“ X史长廊”,72 岁的退休教师张建国正带着孙子辨认展板上的红船、长征元素。“ 过去觉得理论高深,现在逛着公园就把X史学了。” 张老师说。乌兰察布市打造的 120 处红色教育阵地,年均接待群众 200 万人次,成为滋养精神的家园。
从“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贯彻中央BXGD精神学习教育,通过“ 关键少数” 的示范引领和X员干部的全覆盖学习,乌兰察布市借助X校(行政学院)培训计划等多种途径,积极响应“ 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全X、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的时代号召。这些扎实有效的举措,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市民群众和X员干部的ZZ觉悟和理论素养,更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信仰、追求理想的浓厚氛围。
10 年砥砺奋进,信仰之光照亮征程。从“ ZZ忠诚” 到“ 信念坚定”,从“ 理论过硬” 到“ 实干担当”,“ 信仰之城” 建设已从理念化为实践,从实践成为风尚。乌兰察布市正以信仰为魂,文
第 1 页 共 4 页

明为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德润草原 激活文明内生力
文明始于心,践于行。乌兰察布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
创建和文明实践,让文明素养和人文关怀成为新风尚。
在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广场上,一场特别的“ 道德讲堂” 活动吸引数百市民驻足。这是荣获“ 中国好人” 的钢宝力达正在向群众讲述他在边境线上奔波忙碌、修车助人的故事。这是乌兰察布市文明办开展的“ 致敬榜样 传承精神” 先进典型巡讲活动现场,也是这座城市用凡人善举阐释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注脚。
从“ 新时代好少年”“ 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到“ 北疆楷模”“ 道德模范”,2000 多名榜样标杆激励着乌兰察布市的每一个人。“ 人民楷模” 都贵玛、“ 中国好人” 尚疆涛、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董鸿儒,他们的事迹无处不在,全网传播量破亿次;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物质奖励、荣誉表彰,年均 1500 人次的礼遇活动,让先进典型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尊重。乌兰察布市坚持以先进典型为引领,构建集培育选树、学习宣传和帮扶礼遇为一体的闭环工作机制,让道德之光熠熠生辉。
在凉城县的贺龙纪念馆内,17 岁的李晓明和同学们正凝视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场景。李晓明说:“ 以前在课本里读到‘ 视死如归’ 4 个字总觉得抽象,但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这是乌兰察布市“ 行走的思政课” 的一个生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