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陕西日报/2025 年/4 月/23 日/第 002 版温暖的回响
杨家沟革命旧址: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本报记者 郝颖 马腾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杨晓慧 刘香 张泰毓 米脂县委宣
传部 李春
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X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
我的心里话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刘翠霞
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运用前沿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构建起完备的文物数据库;在教育推广方面,我们主动走进校园、社区开展红色文化讲座,把杨家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岗位,深挖红色资源,让杨家沟革命旧址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本报记者 郝颖整理)
4 月的黄土高原山花烂漫、绿意盎然,位于米脂县城东南的杨家沟镇杨家沟村处处散发着春的气息。
回望历史,杨家沟村这个普普通通的陕北小山村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
这里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也是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站。 “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这一伟大号召从杨家沟传向全国。
2021 年 9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中共中央“ 十二月会议” 旧址、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等,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X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
如今,杨家沟革命旧址积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产
业,让革命薪火生生不息。
革命旧址焕发新生
4 月 10 日,春风习习,坐落于杨家沟村半山腰的杨家沟革命旧址窑洞建筑群朴素庄严。
穿过一扇陕北硬山式大门,行走在杨家沟革命旧址的石砖小道上,70 多年前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再现眼前。
“ 1947 年 11 月 22 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率领代号为‘ 亚洲部’ 的中共中央机关来到杨家沟,在这里战斗并生活了 120 天。”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姬喜东介绍。
这片红色沃土上的一草一木、一墙一院,无不诉说着革命故事,见证着红色精神的孕育和传
承。
重温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 1947 年 12 月 25 日至 28 日,中共中央在这孔窑洞召开扩大会议,史称‘ 十二月会议’ 。” “ 十二月会议” 旧址院内, 姬喜东动情讲述, 70 多年前, 山沟沟里的光芒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沿着山路往上走,便到了于 1939 年建成的“ 新院”。院内,一棵百年枣树巍然屹立,青石板
台阶上有 11 孔中西合璧的窑洞,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旧居就在这里。
手工编织的粗布炕席、整齐叠放的几床棉被、斑驳的木质书桌⋯⋯毛泽东旧居内陈设简朴,
面貌如旧。
曾经,这一孔孔窑洞内烛火彻夜不熄。
“ 在这儿生活的 120 天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 40 余篇文献和 80 余封电文稿。” 姬喜东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X员群众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凝聚奋进力量。他们穿梭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在窑洞院落间,一手拎着小马扎,一手用相机拍照记录——
书桌、地图、笔砚、油灯⋯⋯这里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目前,
杨家沟革命旧址共有可移动文物 575 件(套) 。
“ 保护红色旧址,让革命精神永不褪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姬喜东说。
对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维护和温湿度监测,对纸质文物进行密封装袋保护,对文物进行日常维护⋯⋯近年来,杨家沟革命旧址不断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让这段红色历史焕发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