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西部法治报/2025 年/5 月/22 日/第 001 版
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织密保护网——
让秦岭“ 秀” 出生态美
本报记者 高虎 通讯员 陈娜
“ 这么多年,没想到还能在秦岭水域看到成群的细鳞鲑鱼苗,其生态与科研价值极高。” 5 月
8 日,手持记录本,陕西师范大学从事生态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叶新平教授在周至县厚畛子黑河水域旁调研时,难掩兴奋地告诉记者,这种濒危物种对水质、栖息地要求近乎苛刻,它们的回归印证了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
近年来,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将“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的承诺化作守护“ 中央水塔” 的实际行动,他们以“ 检察蓝” 为笔,法治为墨,在“ 中华祖脉” 的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生态注脚。
推动生态修复惠民生【更多 写作资料+微信:】
“ 以前蚰蜒河熏得人捂鼻子,现在娃娃们能追着蜻蜓跑!” 5 月 8 日,72 岁的王大爷坐在厚畛子镇黑河旁老槐树下, 指着波光粼粼的河面感叹道, 检察院推动的河道整治不仅清理了陈年垃圾,还重塑了沿岸生态链。
近年来,秦岭北麓检察院构建“ 打击、监督、预防、修复” 四位一体工作体系:通过“ 四大检察” 协同发力,督促违法者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创新“ 补植复绿”“ 增殖放流” 等执行方式。数据印证成效:五年来累计督促清除违法堆放生活垃圾 143 万余吨,补植复绿 1000 余亩,清理污染河道 1.72 公里,复垦被侵占耕地 200 余亩,增殖放流 61 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