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东莞日报/2025 年/4 月/14 日/第 A04 版权威发布
东莞市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 年计
划草案的报告
——2025 年 2 月 27 日在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叶惠明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东莞市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5年计划草案,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 1310” 具体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市第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和会议审议通过的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定信心,综合施策,凝心聚力推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社会大局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一是厚植经济增长动能,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经济运行稳中提质。 全面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各项措施, 推动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6%,
迈上 1.2 万亿元新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9%,总产值突破 2.5 万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超过 10200 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增至 236 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0 家,均居
全省地级市第 1。新升规工业企业超过 1500 家,居全省第 1。新增 A 股上市企业 4 家,居全国第
6。
有效投资结构优化。实施“ 投资年” 攻坚行动,完善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体系,开展百日攻坚征拆清零行动,全年推动松山湖佰维存储等 213 个重大项目动工建设,长安 OPPO 研发中心等
221 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完成重大项目投资 1390 亿元。全力推动“ 两重” 建设,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总额超 400 亿元,其中专项债项目获批额度 372 亿元,净增加额居全省第 1。全力扩大工业投资,加快八大领域设备更新,工业投资增长 6.9%,占全市投资比重提升 6 个百分点。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抢抓“ 两新” 政策机遇,出台“ 1+3+8” 政策体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四大行动,争取上级资金 14.5 亿元,带动 82 万台家电以旧换新、5.2 万辆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织密消费网点,推动山姆会员店、盒马鲜生、美团小象超市、华为终端商业等重点商贸项目陆续落地,招引首店超 100 家。推广莞品莞货,在食品、服装、玩具、家具、消费电子等领域认定 110 项首期“ 东莞优品”。积极打造本土消费 IP,持续擦亮“ 乐购东莞” 品牌,举办东莞烧鹅美食节、草莓音乐节等大型活动,带动消费市场加快复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
外贸动能有效激发。出台内外贸一体化 10 条、电商 15 条等“ 五外联动” 政策“ 组合拳”,进一步发挥“ 粤贸全球” 平台作用,组织企业参加超 200 场境内外展会,助力优质莞品莞货卖全球,带动全年进出口增长 8.3%。新业态新模式稳健发展,保税物流大幅增长 18.1%,市场采购贸易 176 亿元,规模居全省试点第 1。空港中心实现创新跨越发展,进出口货值超 160 亿元,超额完成百亿目标。
第 1 页 共 9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二是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产业动能不断积蓄。实施“ 大招商” 2.0 行动,高规格举办全球招商大会,达成签约项目 506宗,总金额超 2500 亿元。全年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470 宗,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项目协议固投分别增长 67%、49%、45%。“ 智改数转” 提质提效,加快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全年推动 2041 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7 家企业入选全省数字化优秀案例。推动万江街道数控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 家企业产品入选 2024 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
产业体系持续完善。系统谋划全市产业布局,明确“ 8+8+4”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推动重点产业集群聚链成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增加值分别增长 14.8%、 6%、 18.5%。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打造物流运输、农业植保等一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加大战新产业要素支撑,落户上海技术交易所全球跨境技术贸易(大湾区)中心、广州数据交易所(东莞)服务基地,打造全国首个以城市产业赋能为牵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构建“ 1+1+N” 政策体系,实施生产性服务业“ 领航计划”,认定首批 96 家“ 领航企业”,新增打造检验检测验证、科技服务、供应链综合服务等 3 个服务业集聚区。
产业空间深入拓展。加强现代化产业园连片规划和空间统筹,万江新村、水乡河西等 28 个现代化产业园全面动工,全年完成土地收储 13672 亩,“ 清地行动” 处置存量土地 6655 亩,“ 工改工” 拆除 10438 亩,石排专精特新产业园成为省级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提速,全年引进产业项目 47 宗,收储土地 1042.4 亩,产值增长 1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0.7%。
三是全力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初显。
创新源头持续深化。全面优化科技创新布局,以大科学装置、高端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支撑的基础研究平台体系初步形成。 散裂中子源二期、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实现 “ 双动工”,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应用成功申报成为省工程研究中心,大湾区大学获批基础研究类省重点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新增 2 个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 1%学科,源头创新活力不断显现。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打造东莞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遴选首批 23 个重点建设中试平台。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落地全省首笔“ 中试贷”,组建东莞首个天使投资母基金。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提升,获评“ 2024 年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对“ 95 后”人才吸引力首次跻身全国前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逐步增强,培育引进国家、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数量达 439 人,增长 25%。新增高层次人才 3.9 万人、高技能人才 9.6 万人。
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科研实力和集聚效应,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在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合成生物等领域加强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生益科技等 4 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软件领域 10 个项目获省核心技术攻关立项。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4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83家、重点实验室 65 家,全年 R&D 投入强度达 3.91%。
四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强化深莞、穗莞合作,落实深圳都市圈规划,协同编制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推进“ 硬联通”,佛莞城际开通运营,轨道 1 号线一期全线轨道贯通,深江铁路、深惠城际、狮子洋通道、广深和莞深、常虎高速改扩建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二期调整加快推进。深入实施“ 湾区通” 工程,新增跨市通办事项 2653 个, 设置港澳 “ 湾区社保通” 服务网点 27 个, 东华医院入选 “ 港澳药械通”,“ 莞银国际” 获得香港银行牌照。
两岸创新发展合作走深走实。成功举办 2024 年两岸创新发展合作部省际会议,争取国家 22项政策赋能。推动省政府出台支持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若干措施,构建全市“ 1+6” 政
第 2 页 共 9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策体系。启动莞台高新产业园建设,签约入驻台企 15 家。举办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等一系列两岸交流活动,推动明鑫电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不断提速。松山湖高新区实现经济总量超千亿,综合实力挺进全国 20 强。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全面建成,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启动首年招生。滨海湾新区引进东莞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东莞市算力调度平台,成立 OPPO-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水乡经济区引进武汉大学东莞水乡储能技术研究中心、 百度智能云 (东莞) AI 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对口支援合作扎实推进。提前完工“ 十四五” 规划 35 个援藏项目,全面动工 68 个援疆项目。深入落实莞铜东西部协作,支持农产品采购销售,帮助来粤就业 1.5 万人次。深化与牡丹江科研成果转化、跨境贸易支付合作,有序推进与吉安市消费帮扶运营中心等重点项目。协助韶关、揭阳引进产业投资项目 757 个,开展乡村振兴项目 756 个。
五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增强。
投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推进社会投资项目全过程“ 一张图” 改革,全面缩减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时间 120 天以上,相关经验获国家发改委复制推广。“ 莞家代办” 覆盖全部社会投资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 40 天。“ 完工即投产” 改革获评珠三角政府服务企业年度优秀案例。实施重大项目“ 互联审批 围合供地” 改革,项目用地规划审批效率提升 60%。
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稳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整合组建市城工集团。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新设市粮食储备公司。印发市属企业中长期激励工作指引,实行增量奖励、支持跟投,国资国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交投集团等 6 家市属企业进入“ 2024广东企业 500 强”,金控集团、东实集团、东莞证券 3 家公司获评 AAA 主体信用等级。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出台东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滨海湾新区获批省级营商环境首批改革试点。推动国务院 15 项“ 高效办成一件事” 落地,“ 审前服务+退休一件事” 等品牌成为全省典型。实行 12345 难题调度、秒接秒派,诉求解决率提升至 92%,运行质量居全国地级市第 4。建成全市信用分级分类评价系统,探索创建全市首个“ 无讼园区”,信用镇、信用街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六是深入推进“ 百千万工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镇村经济发展壮大。长安成为东莞首个、全省第 3 个千亿镇,28 个镇全部入选全国千强镇前
300 名。投入 800 亿元,高标准建设“ 10+15” 首批省典型镇村,东坑、石排、塘厦入选省“ 百千万工程” 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村组资产稳步增长,60%以上村(社区)集体净资产超 2 亿元,“ 零分红” 村降至 7 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9409 元,同比增长 5.4%。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新建改造绿色农房 1737 户,完成农房风貌提升 579 栋,整治“ 三线”问题 2.6 万处。实现美丽宜居村全覆盖,新建美丽圩镇“ 七个一” 升级版项目 147 个,新增“ 绿美小园” 1530 个、口袋公园 160 个,打造美丽庭院典型 6000 户、美丽田园 6000 亩,麻涌美丽乡村观光路线入选国家精品景点线路。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首批城市,启动城中村改造整治提升类项目 39 个,拆除违建、危旧房屋面积 5.8 万平方米。“ 黄金双轴” 规划体系持续优化,市民服务中心三期建成运营,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鸿福路综合整治首期工程完工,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对外开放,鳒鱼洲跨厚街水道慢行桥投入使用。治理交通拥堵节点 102 个,新增停车位 8.6万个,“ 响应式停靠” 公交线路增至 111 条。
七是深入实施“ 双碳” 战略,绿美生态本底有效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