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黄河报/2025 年/5 月/10 日/第 001 版
守护大河安澜的“ 经济卫士”
——黄委内部审计四十年
黄委审计局局长 张建军
编者按:
1985—2025 年,黄委内部审计砥砺奋进 40 年,为黄河安澜提供了坚实的监督保障。 本文详细回顾了黄委内部审计组建完善、构建内部审计体系、配合国家审计调查、内部集中联合审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X的十八大以来,黄委内部审计改革创新,坚持加强X的领导、常态化“ 经济体检”、健全整改长效机制,实现新时代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新发展,以高质量审计成果为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黄河宁,天下平。黄委是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代表水利部在黄河流域和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内陆河区域内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承担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事机构职责,具有点多、线长,管理类型复杂、管理级次多等特点。黄委X组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切实筑牢资金和干部安全防线。自 1985 年至今,黄委内部审计砥砺奋进 40 年,为推进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监督保障。
探索发展 内部审计组建完善【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 4】
1984 年下半年,原水利电力部X组发出了在全系统组建审计机构和开展审计工作的通知。黄委X组迅速响应,于 1985 年 5 月成立审计处,人员编制 5 至 7 人,黄委内部审计工作由此起步。
1986 年 1 月,黄委第一次审计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要求加速推进机构组建,一年内基本建成审计工作网络架构。全河各级审计部门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积极培训人员和开展试审,初步打开工作局面。
1991 年,黄委设立审计局,人员编制 13 人,下设 2 个处室。同年 5 月,出台《黄委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意见》,明确机构设置原则和人员编制要求,进一步推动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建设和审计工作开展。
与此同时,黄委加快推进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强化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1990 年,制定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审计工作年度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及配套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审计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1991 年和 1997 年,先后制定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暂行规定》和正式规定,为加强内部审计提供了规范依据;2001 年,黄委X组建立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并出台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 《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规程》等规范性文件,内部审计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2002 年,黄委确定审计局人员编制 12 人。2004 年,将财务局稽查处整建制划转审计局,增加审计局人员编制 6 人,共 18 人,下设 3 个处室,进一步强化了审计局的职能和作用,审计局现有机构设置格局形成。
开拓创新 构建内部审计体系
2003 年,黄委审计局针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思路不清、措施不力、效率不高、成果不新等问题,积极推动改革创新。系统学习《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梳理现有制度,确定了“ 观念更新、制度创新、方法革新” 的总体思路,并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黄河水利委员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框架意见》,构建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 三位一体” 的内部审计体系,有力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能。
第 1 页 共 6 页

一、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建设。包括基本规定、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审计办法、审计人员资格
管理以及委托社会审计业务管理等 7 项内容。
修订黄委《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在全河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的根本要求。建立联合审计制度,整合全河审计资源,解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提升工作效能。制定《委托社会审计业务管理办法》,规范第三方审计范围和要求,杜绝“ 花钱买过关、买审计结果” 的现象。实施审计人员资格管理,加强业务考核和培训,打造ZZ过硬、业务精湛的专业队伍。
通过组织体系建设,既解决了人员不足的现实困难,又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形成了良好局面。二、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建设。针对内部审计制度的系统性、条理性、相互制约性欠缺,不利于
操作的状况,根据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框架,黄委逐年出台了行业管理、审计实务、督促实施和成果利用四方面 22 项制度。
一是制定行业管理制度,规范审计行为,严肃审计纪律,使广大审计人员切实做到“ 嘴严,心正,眼明,身净” ;二是制定审计实务制度,覆盖治黄工作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各级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审计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制定审计落实制度,包括审计决定、意见的落实办法,后续跟踪问效办法,内部审计处罚办法等,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决定执行不力的问题;四是制定成果利用制度,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如何运用到干部的考核、任免、奖惩之中,其他审计项目成果如何运用到目标考核和各项管理活动中等。
三、内部审计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委机关审计联系员制度、委属单位业务定点联系制度以及
加强“ 事前防范” 和“ 关口前移” 的意见等。
在服务内容上,坚持“ 为治黄建设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X风廉政建设服务,为干部队伍建设服务” 的宗旨;在服务对象上,一是帮助被审计单位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为单位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三是服务于基层审计、财务部门。在服务方式上,采取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以审代训等。
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黄委内部审计实现了六大转变:一是定位上由“ 以审为主” 向“ 立足服务、搞好监督” 转变;二是范围上由“ 盲目求全” 向“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 转变;三是内容上由“ 财务收支审计” 向“ 管理效益审计” 转变;四是时限上由“ 侧重事后监督” 向“ 关口前移” 转变;五是方式手段上由“ 常规审计” 向“ 常规与突击审计” 相结合转变;六是技术上由“ 传统审计” 向“ 计算机辅助审计” 转变。
这一系列变革使审计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审计人员主动服务大局,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内部审计工作得到充分认可和尊重,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构筑黄河特色的内部审计模式》获 2006 年黄委体制管理类创新成果一等奖。
协同发力 配合国家审计调查
1998 年以来,随着国家治黄投入大幅增加和“ 审计风暴” 力度持续加大,黄委各项工作面临更严格的国家审计检验。审计局积极配合国家审计工作,新的审计理念和协调配合机制得到应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很多困扰多年的问题,也暴露出了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为黄委内部审计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配合 2002 年至 2003 年水利建设资金情况审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