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工业报/2025 年/4 月/21 日/第 011 版汽车
退役潮催热动力电池回收赛道 “ 正规军” 陷“ 吃不饱” 困局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公交公司的李队长,最近正因为车队的一批老旧公交车焦头烂额。这些车购置时间早、车龄长、能耗高,故障还频频发生,维修成本持续攀升,车辆还时常在行驶途中抛锚,投诉电话接连不断地打进来,让李队长头疼不已。
转机在近日悄然来临。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2025 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提出,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对城市公交企业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更换动力电池给予定额补贴,更换动力电池的每辆车平均补贴 4.2 万元。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李队长而言,无疑是一场“ 及时雨”。李队长得知消息后,立即着手统计车队中符合条件的车辆,全力推动后续工作开展。
就在李队长为公交公司即将大规模更换动力电池而忙碌筹备时,这一补贴政策在更大范围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公交公司作为动力电池的重要来源方之一,其大规模的电池更换行动,如同多米诺骨牌的首张,带动了整个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迅速升温。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2025 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 82 万吨,自 2028 年起,退役量将超过 400 万吨。随着退役量的迅猛增长,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产值也随之大幅提升,预计将超过 2800 亿元。
庞大的蓝海市场吸引了诸多企业和资本“ 跑步入局”。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现存 19.5 万余家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其中 4.34 万家企业成立于一年内。行业发展之火热可见一斑。然而,这股“ 热浪” 背后,却隐忧重重。大量资质欠缺的企业仓促入局,使得整个行业变得“ 鱼龙混杂”,给产业发展带来了“ 成长的烦恼”。
“ 当一个产业具备商业前景时,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容易蜂拥而入,导致环保问题和行业乱象。 ”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目前,电池回收领域一些企业存在重回收轻环保、环境事故频发的问题,法治化监管刻不容缓。
“ 退役” 不等于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