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解放军报/2025 年/5 月/10 日/第 007 版老兵天地
羊城有一群“ 红棉老兵”
——走近广东省广州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群体
本报记者 陈涵 特约通讯员 陈美
在广东省广州市,近 2.7 万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红棉老兵”。
以“ 红棉” 为名,是因为红棉枝干挺拔、花开如火,历来有“ 英雄花” 的美誉,能激励老兵永葆军人本色。
“ 红棉老兵” 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群体的标识,是在一朵盛开的红棉中,嵌入一名敬礼老兵的剪影。佩戴着这一标识的老兵们,一次次将他们的“ 最美剪影” 留在救援一线、街巷阡陌,让一股股暖流涌动羊城。
前不久,我们走近了这群老兵。【更多写作 资料+微信:】
那身军装,一直穿在心里
羊城几日采访,相比“ 红棉老兵” 的一个个故事,他们的声音同样令人难忘。忆起军旅往事,老兵们的语调常常不自觉地上扬。这代表着一种刻在骨子里的骄傲——曾在军旅,是他们一生的荣光。
今年 70 岁的“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 卢运柏,担任“ 红棉老兵· 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 志愿服务队的“ ZZ指导员”。多年前在战场上,作为连队副指导员的他,曾带领“ 排雷敢死队”冲锋陷阵,为后续部队“ 撕” 开通道。
排雷任务危险,一不留神就可能牺牲。可当连队组建“ 排雷敢死队” 的消息传到各班排,官兵们仍争先恐后:“ 我来”“ 我上” ⋯⋯
“ 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多可爱呀!” 说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卢运柏提高了声调。紧接着,他眼圈红了:“ 那一仗,我们连有 30 多位战友牺牲。这些年,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队,总想着为老兵、 为社会多做些事, 就是因为经常想起那些战友。 他们教会我,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子弟兵。”
多年来,每次去烈士陵园祭扫,卢运柏都会把志愿服务队里的新鲜事一一说给战友们听:“ 我们刚刚组织了捐款,为两位腿脚不好的战友买了轮椅,方便他们外出”“ 街道里不少家长不能按时接送孩子,我们安排了几名老兵去帮忙”“ 前几天我去学校讲咱们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入迷” ⋯⋯
说起投身志愿服务的初衷,“ 红棉老兵” 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队长王允个,与卢运柏有着相似的感受。
王允个从军 24 年,作为心理医生的她,曾参加汶川地震群众心理援助等任务。2019 年,即将挥别军旅的王允个,面临职业发展的两个选择:根据政策安置到有关部门任职,或是自主择业在心理咨询领域继续耕耘。
在人生的紧要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王允个选择了后者。让她做出这个选择的理由,
除了对心理咨询专业的热爱,还有来自内心的笃定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