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黄河报/2025 年/4 月/1 日/第 001 版
治水史诗中的文明回响
——黄委推进黄河水利遗产系统性管理保护
本报记者 栗方 通讯员 夏厚杨
从秦代五龙口暗渠的“弯道分水”智慧,到明代戴村坝“引汶济运”的运河密码;从林则徐亲筑林公堤展现的治河担当,到人民胜利渠开启的现代引黄灌溉新纪元……
近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黄河水利遗产系统性管理保护落下“关键一子”。
水利遗产对中华文明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回望它们的过去,又会看到什么?探源 守护“根”和“魂”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
话语深情,嘱托殷切。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历史文化遗产,探寻中华文明根脉,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历史为经,大河为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黄河两岸形成的厚重文化,凝练成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挖掘、整理和保护黄河水利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具体体现。 ”黄河工会原常务副主席、中国水利作协副主席陈维达侃侃而谈,“为什么饱经忧患的中华文明能够五千多年绵延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
“治水文化是江河文化的主体,水利遗产是江河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的设立和首批遗产发布,标志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文化、 保护黄河水利遗产工作进入系统深入开展的新阶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云鹏坦言。
文脉千年,物载华章。黄河水利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治水历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保
护治理黄河的重要历史见证,所蕴含的文化根脉、思想智慧,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当我接到参加黄河水利遗产论证通知时,首先想到的,是咱们又一个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渠道打通了。 ”陈维达说。
从文化到黄河文化,再到黄河水利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目光正在逐步聚焦。
“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部署要求,黄委于 2023 年启动黄河山东、河南河段水利遗产调查,搭建信息管理系统,摸清水利遗产线索 700余处,完成现场调查 663 处。 ”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介绍,“2024 年以来,组织水文化专家完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论证,经过黄委复核、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形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
辛勤耕耘,终见硕果。摸清黄河水利遗产资源底数,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以厚重的黄河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河南、山东两省重要水利遗产信息纳入黄河水利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有图可查、有像可看,这是为黄河水利遗产专门搭建的“数字身份”数据库。
“通过建立数据库,每处水利遗产有了‘数字身份’,不仅有基础信息,还有图片和视频,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水利遗产有关情况,这也是一体推进水利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一环。 ”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表示。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抉择 见证治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