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农民日报/2025 年/4 月/7 日/第 001 版
让农田“毛细血管”畅通无阻
——吉林、河南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观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阎红玉 王帅杰
“沟渠挖好了,雨大点儿也不怕,今年的粮食产量肯定妥了! ”看着村里耕地中的沟渠加宽
加固,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刘家馆子镇东卡篓村村委会副主任史德彬笑着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 1.4 万亿斤左右”的预期目标。农田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实现粮油稳产丰产的关键一环,对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沟渠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毛细血管” ,是农田浇灌排涝的末端环节,这“最后一米”是否畅通,直接决定了农田能否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防灾减灾。2024年,农业农村部、水利部联合召开农田沟渠整治和平原涝区治理工作部署推进视频会,对农田水利建设作出部署,各地也结合实际对农田沟渠开展修复整治。近日,记者深入吉林、河南两省部分市县,实地探访农田“毛细血管”的“外科手术”成效。
以“旱能浇、涝能排”的确定性应对极端气候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易发、频发,集中表现在华北和西北、东北等地区平均降雨量明显增
加,同时北方局地极端干旱和暴雨次数增多。
《中国气候公报(2024) 》显示,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 6.6 天,为 1961 年以来第二多,极端高温事件为历史第二多,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9.0%,四季降水均偏多。极端天气偏多,部分地区农业旱涝灾情多发,不能及时灌排,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洪涝过境村庄时若不能及时排涝,还会危及村民生命或财产安全。
2022 年 6 月 1 日至 7 月 30 日汛前,梨树县共出现 8 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 558.4毫米,较历史同期 230.3 毫米多 142%。刘家馆子镇又处于全县最低位置,东辽河和兴开河还流经这里,如果再遇到暴雨,后果不堪设想。 “那年基本绝收了,老百姓都涝怕了! ”说起 2022 年的洪涝灾害,史德彬记忆犹新。
农田沟渠建设不好,引水灌溉也会成为问题。“虽然紧邻黄河,小麦却喝不上黄河水。 ”河南
省新乡市封丘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工程师蒿政泽告诉记者,曾经县城南部沿黄八九个乡镇的
60 万亩耕地,因农田沟渠窄小,水流不大,小麦春灌还要依赖地下水,不仅成本高,而且费时费力。如今,通过打通 2450 个阻水点,疏通 1579 公里沟渠,这 60 万亩农田终于实现了“畅饮”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