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陕西日报/2025 年/5 月/22 日/第 005 版专刊
从秦岭深绿到万里青屏:守护生物多样“ 精彩”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秦岭深处,大熊猫在扩建的栖息地里悠然漫步;红碱淖湿地中央,遗鸥在修复的湖心岛上振翅育雏;周至山林间,川金丝猴种群稳定增长;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曾经濒危的“ 东方宝石”已逐渐恢复;于汉中峭壁之上,人工繁育的秦岭石蝴蝶顽强生长;留坝县翠谷中,野化回归的陕西羽叶报春迎风绽放⋯⋯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
基础。【更多写作资料+微信:】
近年来,陕西省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X中央、国务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监督管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公众参与共建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 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征集活动。截至2024 年底,我省有 6 个成果入选,生动展现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树立了先进典范,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提升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引导各地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推动落实《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 年) 》营造了良好氛围。
顶层设计 夯实保护基础
1981 年 5 月,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汉中洋县重新发现了世上仅存的 7 只野生朱鹮。
40 多年来,朱鹮保护事业以“ 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 的保护模式,为全球朱鹮人工繁育保护和野化放归提供了陕西方案。
科学施策,阶段保护。初期采用人随鸟动、严加看护,强化个体保护,后期注重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同时,积极探索人工饲养繁育技术,成功攻克饲养繁育、疾病救治和野外放归三大技术难关。
目前朱鹮种群数量由最初发现时的 7 只发展壮大到 7700 多只,分布面积从不足 5 平方公里扩大到 1.6 万平方公里,保护成果得到国际组织认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高度称赞“ 朱鹮保护是世界濒危物种成功保护典范”。
抓好顶层设计,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陕西省先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等法规规划体系。
2022 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 。
“ 2024 年底,我厅出台《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 年)》,提出了 4 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 24 个优先行动。为我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体系夯实基础,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人说。
调查监测 摸清保护底数
为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掌握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保护成效,省生态环境厅聚焦生物多样性
第 1 页 共 4 页

监测体系,构建“ 一站多点(样地)” 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布局,全省获批 8 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布设 503 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北坡中深山地区,总面积 6.9 万公顷,保护区动物种类丰富,其中川金丝猴达到 1973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