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争提拔,人精们,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花了太多心思
与一位读者朋友交流起来找领导汇报的门道儿。
不禁想起来当年的经历。
当年,一位老朋友来找老江头儿,进门客气了很多,就是不说正题,之后便是按捺不住。
人心里面有他自己想说的事情的时候,那种冲动和不稳重,是根本藏不住的。
像是男人遇见美女,又像是女人看到帅哥。
原来,是想要帮忙说句话,争取一个调岗的机会。
事情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办事之前,必须得先了解充分。
因为和那位现任熟悉,就直接电话打了过去。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原来是单位里要改革,机关人员要大幅压减,很多人要被派到一线。
这里,就有很多人不愿意了。
机关待惯了,惯得根本不想受束缚,就开始各种找人找关系。
按照那位现任说法,找到了地级领导的都有。
打招呼都是要清闲的后勤岗位,要能出彩的务虚岗位,不要被分流到一线窗口岗位。
说实话,这个时候,再去说话,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
都是神仙打架了,小弟们往上冲,不就是典型的炮灰么。
了解了真实情况,自然是婉言谢绝。
为什么谢绝,因为要是想要操作,可行性很低,而且代价太大,况且关系一般。
到了这种要么机关待着,上班五分钟,要么派到一线,开车一小时的竞争。
说是你死我活,并不为过。
这里面的人际成本、金钱成本等等,根本不是一个并没有太多深交的人,值得你为之动用关系办事的。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认识的那些靠着自己闯出来的人。
没关系,靠着自己硬是干出来一条路,在领导抉择的时候,愣是占据一席之地,绝非常人。
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办事心细,细枝末节,锱铢必较,说是偏执狂和精神病,亦不为过。
也正是这份细致,让他们能够在周围人中,脱颖而出。
往前推二十年,记得当年一块报到的一位老同事,如今已经算是小地方的领导序列了。
我们一帮新人,一块被派到接待组去帮忙。
既然是帮忙,那么大家都是得过且过,没有多少真正花心思去考虑事。
但是这个人,却十分的精细。
院子里的花园,大圈转下来是二十分钟,从住宿房间到就餐房间是3分钟,每次吃饭,酸奶总是喝光,但是牛奶基本不碰……
甚至于,当时是冬天,接待的客人又十分谨慎,不要任何提供的任何办公以外的东西。
这家伙鬼点子就是多,大冬天的出去调研,愣是在中巴车的每个人的座位上,都放了一个装满了热水的杯子。
大冷天,你喝不喝热水,喝了热水,你的嘴沾了杯子,这杯子人家还怎么收回去。
这招,在多少年之后,老江头儿如法炮制,还是那么管用。
这家伙当年,就是因为这些极尽心细的办事,成功拿到了赏识,留在了中枢机构。
比我们这些躲事的,不知道少走了多少弯路。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些东西都是玩心眼,都是不按规矩办事,都是糟粕。
是,我也认同,应该抵制,但是站在一个最基层的位置上,如何能够打动上面人的真心,让他们给点扶持政策,动一动手指盖个章,可能地方上很多发展就活了。
记得之前看过的电视剧《县委大院》里演的,县委书记为了让省农业厅厅长去看看自己县里的农业项目,大雨天里,站在车队的必经之路上等着,不是什么稀罕事。
曾经一句,我明天一早出差,赶高铁,你们别来盖章了。
我们能够半夜叫上商务车出发,直接开到家属院楼下。
就等着他出门买早餐的时候,申请拉着去帮忙盖章。
也有曾经为了申请项目,在人家家属楼下蹲了两天,才“抓到”躲着不见的审批人。
这不是人情,这是实打实的政策项目扶持,有,就是大干的底气,没有,就是干瞪眼的着急。
非常喜欢《雍正王朝》里面的几句台词。
雍正因为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得罪了不少豪绅和官僚,于是朝廷里一帮大臣就联名陈奏,也就是“逼宫”。
这时,雍正说道:
你们不要忘了,朕不是明朝的万历。
朕是当了四十五年的皇阿哥。
水里进火里出,六部办差外省民间闯荡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
你们读的书,朕全读了。
你们没读的书,朕也都读过。
当年在黄河里,朕被洪水冲了一天一夜,都没怕过。
我还怕你们把朕给淹了。
别说玩心思,就是论实干,照样比不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包括有准备的好人,也包括有准备的坏人。
这有两根金条,你知道哪根是高尚的,哪根的是卑劣的么。
NO!
你只需要金条,不需要卑劣,当然,高尚也并不是那么重要。
有了金条,你才有高尚的资本。
你才不是,嘴上说高尚,现实中却什么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