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总结前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凝聚共识、协同发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再提速、再提质。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区县政府分管领导、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代表。刚才,市经信局、*区政府、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湖北力生电缆有限公司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总结了经验,也提出了思路,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效,坚定信心,深刻认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进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将其作为推动产业升级、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以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契机,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从各方面反馈和刚才的发言来看,转型的“种子”已在x市沃土上生根发芽,“小投入撬动大变革”的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一)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转型“土壤”持续优化
针对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了“政策引导+精准服务”的支撑体系。市经信局牵头制定了《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了高端装备、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现代化工、电子器件及控制装备等5个重点细分行业的转型路径,让企业转型有方向、有遵循。在政策落地层面,我们聚焦“真金白银”支持,设立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对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30%的补贴,单个项目补贴上限达50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转型成本。同时,我们注重通过培训赋能破解“不会转”难题,围绕5个重点行业开展专场培训4期,邀请行业专家、数字化服务商现场授课,覆盖企业540余家,帮助企业负责人提升数字化认知、掌握转型方法。*区、县等区县还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出台了配套政策,比如区对参与转型试点的企业额外给予10%的地方配套补贴,形成了“市级统筹、区县联动”的政策合力。
(二)企业转型热情不断高涨,转型“样本”日益增多
在政策激励和市场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案例。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就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在车间织布机上安装电子显示屏和断纱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织布长度、转速、效率等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预测潜在断纱风险,不仅减少了停台次数,还让棉花原料利用率大幅提升,产品良品率提高20%,损耗降低10%,每年直接增加经济效益超300万元。湖北力生电缆有限公司则聚焦全流程管理升级,投入60万元引入行业专业管理软件,建立企业级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从销售订单录入、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排程到财务核算的全流程线上化管理,订单转化效率提升30%,采购成本降低15%,财务核算效率提升40%,用“小投入”换来了“大效益”。像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引入智能生产调度系统,生产周期缩短15天;*电子器件厂运用数字化质量检测设备,产品合格率从92%提升至99%,这些案例充分证明,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中小企业提质增效的“必答题”。
(三)行业转型梯队初步形成,转型“效应”持续放大
我们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推动重点行业转型从“单个突破”向“集群发展”迈进。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储备库,精准筛选有潜力、有意愿的企业重点培育,目前全市5个试点行业已纳入储备库企业737家,签订改造合同企业103家,已启动改造企业40家,已验收通过企业24家。从行业数据来看,转型企业的平均生产效率较转型前提升18%,能源消耗降低12%,研发周期缩短20%,这些变化不仅让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更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零部件公司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了与主机厂的实时数据对接,供货响应速度提升40%,带动了本地30余家配套企业加快转型步伐,形成了“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的转型格局。
二、正视问题,保持清醒,准确把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短板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从调研情况和企业反馈来看,“不敢转、不会转、转不好”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转型进程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一)转型意愿仍有顾虑,“不敢转”的心态尚未完全破除
部分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存在偏差,顾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担心投入风险。中小企业普遍资金实力较弱,而数字化改造往往需要一次性投入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不少企业担心“投入大、见效慢”,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企业,对转型后的效益预期不明确,害怕“转型即亏损”。比如在现代化工行业,有企业反映一套基础生产数字化系统需投入200万元以上,而企业年利润仅300余万元,担心短期难以收回成本。二是担心技术淘汰。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快,部分企业担心刚完成改造,新技术就已出现,导致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