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北大法学院2025年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积极生活
教师代表金锦萍
(2025年6月23日)
亲爱的同学们,同学们的亲友们,我亲爱的老师和同仁们,早上好!
三十年前我从这里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没有百年纪念讲堂,我也不曾穿过学士服。所以今天我站在这里,也是弥补我当年的缺憾。感谢学院给了我一个特别的机会,更感谢在座的诸君愿意听听一个已经毕业了几十年的人的分享。
2003年,我去深圳的研究生院讲物权法,十几年后我去深圳调研,遇见当年的学生,他跟我说:金老师,我都忘了你当年给我们讲了什么物权法知识了,但是有一句话让我们铭记至今,并且受益匪浅。我立马非常好奇,哪句话居然会比“民法慈母般的注视”还让人印象深刻?他告诉我那句话就是——“哪一个生命不是生命?哪一段生命不是生命?”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 ,会员享受50万+最新公文资料,日日 更新】
“哪一个生命不是生命?”是对于生命的珍重,蕴含着众生平等、敬畏生命的理念,意味着我们得善待所有的生命,包括我们自己的;意味着即便我们立场不同、观点相左、利益分歧、志趣迥异,我们依然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是被赋予了生命的存在。所以,在这个价值观存在诸多分歧的当下,只要我们抱有对于生命的基本认同和尊重,就应该去维护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由、尊严和基本权利,因为这些与生俱来,与生命不可分离。
“哪一段生命不是生命?”则希望诸君不要总为某些事情的启动设定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更不要以为只有万事具备了才能行动。事实上,当下、眼前都是你我生命的构成,不要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割裂;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段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积极生活!
是的!所以我今天分享的主题便是:积极生活!
积极生活——要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人。正因为觉知到生命的珍贵与独一无二,因此要积极地去体验和创造。既经得起生命给与的成功与丰富,也受得了生命带来的失败与匮乏;既能享受烟火人生的热闹,也能懂得人间至味是清欢。生与活两个动词却构成了远远比生与活本身丰富得多的生活,当然首先得生下来,然后得活下去,前者感恩父母,后者依靠自己——而这就是生命力。每年冬去春来之际,我都会被那些从坚硬的冻土里冒出的点点绿色所震撼:这是怎样的生命力?能让种子忍受撕裂自己的疼痛而无怨无悔,能让大地无言却哺育万物?是的,所有生命的诞生都伴随着牺牲和疼痛。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轻言放弃,也没有任何理由荒度年华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