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2025届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民族精神的传承中挺起青春的脊梁
宁德一中校长王神华
(2025年6月18日)
亲爱的2025届高三毕业生们、在座的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早上好!
骊歌轻扬处,山海共长天。今天,我们在此隆重集会,举行2025届高三毕业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三年来风雨同舟的教师团队、倾心付出的家长朋友们,以及每一位默默守护校园的生管老师、食堂师傅、保安大叔等学校工作人员,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 914,会员享受50万+最 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此时此刻,当我站在这里,看着台下的你们,这一张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老舍先生《鼓书艺人》中的那句话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是的,对同学们,我心中亦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学们高考语文作文选取的三段文学材料均与抗战相关。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反映今年的高考作文很难。欲言又止的鼓书艺人、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儿、以带血的手拥抱同胞的诗人——这三个形象好像离同学们生活的时代很远,但当你们在考场上凝神解读的那一刻,就已经在书写新时代的精神续篇。今天,我想以这三段文字为引,与你们谈谈我们一中人的精神传承。
让我们首先走进这三段文字背后的历史现场。1938年的长江上,老舍先生笔下的鼓书艺人方宝庆,正带着家人在日寇轰炸中颠沛流离。那个“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瞬间,定格了多少普通中国人的坚韧。同年深秋,武汉沦陷的硝烟里,艾青化作嘶哑歌唱的鸟儿,用《我爱这土地》喊出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而1941年最黑暗的时刻,年轻的穆旦已用《赞美》预言黎明:“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浸透血泪的文字,恰似破晓前的号角。从隐忍到呐喊,从个人沉默到民族觉醒,这三段文字连缀起的,正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史诗。而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不禁要问:80年后的今天,这种精神是否依然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同学们,你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或许难以想象战火纷飞的岁月。但请记住,我们今天享有的和平与发展,正是无数先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用“带血的手”奋斗换来的。宁德一中的校史,就是这段民族精神鲜活的注脚。
当抗战烽火燃遍神州时,宁德一中正以莲峰书院为起点,书写着一段“烽火弦歌”的壮美篇章。1940年3月,日寇铁蹄逼近闽东,学校被迫迁往七都林氏宗祠;次年5月福州沦陷,师生们又辗转霍童,在天后宫、华阳宫的香火缭绕中坚持授课;1944年日寇北撤肆虐沿海,学校第三次迁往霍童,文昌阁的晨钟暮鼓见证着琅琅书声。五年间三度迁徙,从县城到乡野,从书院到庙宇,但我们的先辈从未放下教鞭与课本。直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学校再次回迁原址。——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而这些历史记忆,已经融入我们校园的一砖一瓦,成为一中精神不可分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