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XX大学招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招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分析研判当前我校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三个核心环节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总结前期工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刚才,XX同志通报了2025年招生就业的总体进展,XX同志介绍了暑期人才培训项目的开展情况。总体来看,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在此,我代表校理事会、校委会,向奋战在招生、就业和培训工作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外延式扩张向量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眼光,审视自身的工作。招生、培养、就业,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工作闭环,环环相扣、互为支撑。招生是“入口”,决定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基础;就业是“出口”,检验着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而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则是连接“入口”与“出口”的核心枢纽。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效能衰减。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思维,树立全局观和系统观,将这三项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盘点会、分析会,更是一次动员会、部署会。下面,我围绕这三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科学研判招生工作新态势,精准施策巩固育人根基
今年的招生工作,总体态势良好。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市的招生计划中,本科批次已圆满完成,专科批次也已接近尾声。从数据上看,无论是生源数量还是质量,都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部分省份的录取位次持续攀升,高分段生源规模有所扩大。这是大家辛勤付出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招生的“战役”并没有结束。“录取通知书”的发放只是完成了物理上的“选拔”,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化学反应”,关键在于巩固新生报到率,确保录取的优质生源能够顺利转化为我校的新生力量。当前,“录取”与“报到”之间的时间差,正成为高校间竞争的“真空地带”和“关键变量”。部分学生手握多份录取通知,选择的天平仍在摇摆。因此,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广撒网”式的宣传,转向“一对一”式的精准服务与深度沟通,扎实做好招生工作的“后半篇文章”。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全链条、闭环式的新生服务与协同机制,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第一,要构建跨部门协同的迎新工作矩阵。巩固报到率绝非招生就业处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校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发力的“合唱”。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招生就业处要发挥牵头作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已录取新生的地域分布、专业兴趣、分数段特征,动态跟踪他们的确认意向,对可能出现波动的学生群体进行重点预判和建档立卡。X委宣传部要主动作为,围绕新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专业前景、校园生活、资助政策等热点问题,通过官方网站、新媒体矩阵等平台,持续推送高质量、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展示学校的办学实力与人文关怀。学生工作部、各二级学院要提前介入,建立“辅导员/班主任—新生”点对点联系制度,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开展前置化的入学教育和关怀沟通,让每一位新生在踏入校门前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教务处要精心组织“专业第一课”云端导学活动,邀请名师大家、优秀学长学姐现身说法,讲清专业内涵、发展路径与学术魅力,激发新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期待。后勤、财务、网络信息中心等保障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线上报到流程和线下服务方案确保缴费、住宿、校园卡办理等环节便捷高效,消除新生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