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董事长在2025年秋季教职工学习班上的讲话:直面新形势,拥抱新浪潮,努力“活”下来,贡献自贸港
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这个讲话,也算是本次学习班上的工作报告。讲话分为四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简要回顾
2020年8月,X院正式加盟中教集团,迄今刚好五年。过去的五年,从一个投资人与管理者的角度,我梳理了一下,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基建与维护力度加大,环境建设提质提速。对所有建成建筑(学生食堂、教学大楼、学术中心、影棚、大剧院、美术馆、博物馆、运动场、行政大楼、学生宿舍)进行了全面的维护、装修与改造。设备设施添置与更新加快,大楼内庭、校园(新老校区)整修一新,区内路网、花园、人工湖建设全面竣工……
2、村庄搬迁与土地确权完成,X新片区建成,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保障、拓展了空间。
五年来,基本建设(含土地确权、设备设施添置)总投资近二十亿元。
3、校企合作全覆盖,产教融合谱新篇。朝着“四个一流(一流条件、一流师资、一流教学、一流管理)”的目标不断迈进,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
4、顺利通过本科审核评估,专业建设快速推进、教学成果不断涌现,X建工作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硕点建设有序推进。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且愈渐鲜明。
5、尽管历经三年疫情冲击,招生人数屡创新高,在校生达到创纪录的3.2万人。如果算上成教与附属艺校,体量已经相当庞大。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6、教职员工队伍快速壮大,工资福利大幅提高,待遇水平跃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尤其是X代会提议、教工代表大会通过、董事会批准的《教职工奖励性退休金方案》,对学校人才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二、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国际:地区冲突、大国博弈、科技竞争、经济与金融风险以及全球安全秩序挑战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全球局势日趋复杂动荡。欧洲方面,持续三年半俄乌冲突陷入僵局,对全球能源、粮食安全及地缘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中东地区战火纷飞,国家间关系持续紧张。亚太地区则以中美战略竞争为主线,科技、经贸、地缘及意识形态的博弈持续深化;台湾问题、南海议题关乎中国核心利益,朝鲜半岛的不确定性也呈上升趋势。此外,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恐怖主义、难民移民、跨国犯罪等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
国内:经济放缓、增长乏力,各种矛盾胶着交织。一是人口与就业结构性失衡:出生率、就业率不及预期;技能错配问题突出,制造业缺口大,而服务业就业占比高,劳动力跨行业转移难度加大。二是通缩压力显现:7月CPI、PPI同比下降,17个月连续负增长。工业品价格下跌导致企业利润收缩,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放缓,形成“价格下跌-需求萎缩-收入下降”的负向循环。
国际与国内复杂形势及风险传导的叠加效应,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经济下行与地域失衡:学费承受力与就学选择之间的差距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家庭收入普遍减少,“高昂的学费”已成为考生与家长择校时的重要负面因素。这一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X)尤为突出,许多家庭对高额学费望而却步。尽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提供了一定支持(本专科生每年最高可申请2万元),该额度仍难以覆盖实际就学成本,导致不少家庭被迫放弃民办本科,转而寻求更经济的高等教育路径。
另一方面,2022年以来全国新增171所高校,其中多为公办院校。公办高校的持续扩招,凭借财政支持维持较低学费,直接分流了民办高校生源。同时,高考毛录取率已高达90%,进一步削弱了民办高校长期以来作为“兜底”选项的功能。
(二)教育质量与期望落差:高学费、高期待与低回报的恶性循环
民办高校普遍陷入“高学费—高期待—高流失”的循环困境。其背后反映出部分学校招生宣传中所承诺的教学条件与实际资源之间存在差距;即使支付高昂学费,毕业也难找到合适工作。预期与现实的落差,使得部分学生认为与其“混取”一本科学历,不如通过退学自考或转读专科等方式提升实用技能,从而方便就业。
(三)分类管理与监管趋严:资金压力与刚性成本的生存考验
1、分类管理带来的结构性矛盾
营利性民办高校须按企业标准纳税(增值税13%+企业所得税25%,X自贸港封关后税率为15%),此前享受的税收优惠全面取消,学校运营压力显著增大。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则面临制度约束:办学结余不得分配,必须全部用于办学,这一规定导致不少社会资本与合作方撤资,造成学校资金链紧张。
2、监管政策升级加剧财务困难
账户共管制度与学费限价政策形成“双重挤压”:个别省份学费收入强制进入共管账户;多省份实行严格的学费涨幅控制,但同期高校教师薪酬上调幅度远超学费涨幅,部分学校只好通过压缩师资以维持运行。
3、刚性成本占比高,转型空间狭窄
民办高校运营成本中80%以上属于刚性支出,主要用于维持本科教学评估所需的基本资源配置,财务灵活度低。
此外,跨境资本流动监管趋严、外资审查力度加强,使具有外资(港资)背景的民办高校面临更复杂的合规环境与发展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当前民办高校的危机本质上是三重矛盾的叠加:经济下行时期支付能力与高学费之间的冲突、政策模糊阶段营利诉求与非营利定位之间的张力,以及质量竞争背景下资源不足与品牌提升之间的困境。换一种表述,民办高校不仅当下而且长期面临的挑战:适龄人口减少,导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更加剧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经济持续低迷,直接导致家长学费承压超重;就业不畅,又反过来消减了学生上大学的动力;而AI的强力冲击又导致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传统专业的吸引力乃至学生就读本科的积极性…
三、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接下来的五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窗口。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也是一个漫漫寒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预见,有相当数量的民办高校将面临生存困难乃至生存危机。
发展势头迅猛的X,今年招生也急转直下,同样迈向历史拐点。自2008年升本以来,第一次有本科计划没有完成,且数量达到了777个,专科计划更是只完成不到六成,这与前两年形成鲜明对照。用主管招生工作的陈桦副校长的话说:“生源塌陷速度远超预期,传统‘降分+跨省调剂’模式彻底失效,结构性危机全面爆发,市场的抛弃突然而决绝”。
X何去何从,既是一个绕不开的沉重话题,更是一道躲不过的现实课题。
未来五年,正是国家“十五五”时期,也是X院面临挑战、同时也蕴含机遇的重要节点。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科学谋划布局、主动应对挑战。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和《X省教育强省实施意见》为遵循,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X精神,全力构建新时代民办高校X建新格局,彰显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新特色,努力开创国际教育交流新局面。
目标:直面新形势,拥抱新浪潮,努力“活”下来,贡献自贸港。
任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在挑战中寻契机,在调整中谋生机,在惨烈的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洗牌中建塑X新品牌;更加注重顺应社会的变化,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适应性生存与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与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