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贵州日报/2025 年/7 月/29 日/第 004 版经济
找准改革发力点
培育发展新动能
——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发展观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总投资 28 亿元的中清国投 6GWN 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化生产线项目,从签约到落户仅用时
1 天。这是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黔东南高新区)“ 改” 出来的政务服务新效率,也是“ 拼” 出来的招商引资新气象。
2024 年, 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 30.5 亿元, 同比增长 8.59%;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7 户,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21.84 亿元,新增产业到位资金 24.48 亿元,同比增长 65.29%。
黔东南高新区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质效、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在一
个个改革事项的推进中,园区工业产值“ 三年翻两番” 目标变得愈加清晰。
改革创新破困局
7 月底,黔东南高新区一条多年未完工的的管廊进入竣工倒计时。
这条 4.17 公里的管廊不仅影响着百姓出行的便利, 还事关凯里的城市形象、 外商投资的信心。多年来,“ 路上的坑什么时候才能填” 成为管廊沿线群众的困惑与期盼。
在缺乏建设资金的现状下,如何推进管廊建设,还路于民?“‘ 改’ 是唯一出路。” 黔东南高新区X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玉彬说。
在充分调研、理清堵点后,园区主动协调授信方、施工方等有关单位,因势利导将“ 大管”变“ 小管”,采取“ 瘦身” 方式,在保留其防洪排涝等主体功能后,利用中清国投项目开挖的渣土、沙石对开挖部分回填。
作为黔东南州首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黔东南高新区始建于 1999 年,前身为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本该是全州产业“ 领头羊” 的园区,却因种种因素,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 改作风是园区诸多改革事项中的重中之重。” 吴玉彬开门见山地说,事是人干的,困难面前,敢试、愿试,问题终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