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日报/2025 年/7 月/11 日/第 A05 版苏州观察· 关注
企业出题 共同答题 市场阅卷
吴江开发区织密校企合作共赢网
本报记者 张珺
七月的苏州,热浪翻涌,处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激情。
7 月 11 日,“‘ 吴’ 限菁彩‘ 才’ 链未来” 2025 年吴江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峰会拉开帷幕,诚邀海内外人才共筑创新“ 热带雨林”,共赴创业“ 星辰大海”。 ,会员享受50万 +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作为环太湖科创圈与吴淞江科创带的交汇枢纽,吴江开发区对人才的渴求更为迫切。在这片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上,一场以企业需求为原点、以产才融合为路径、以政府服务为支撑的校企合作实践正蓬勃开展。政府精准搭建平台,院校开放智力资源,企业主导创新方向——三方合力下,技术攻关清单转化为生产力,人才培育直通产业一线,一条“ 企业出题、共同答题、市场阅卷” 的创新链加速成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企业出题
促进高校技术转移转化
走进位于吴江开发区的苏州欣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一台设计简约、科技感十足的设备引人注目。这正是欣协生物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历时 3 年研发,成功推出的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细胞制备一体机——“ 昆仑”。
“ 此前,用于癌症治疗的 CAR-T 细胞疗法相关设备大多依赖进口,我们生产端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不能真正做到自动化和一体化。” 欣协生物董事长孟锐锋手指“ 昆仑” 说道。2019 年,在地方政府的牵线下,企业与上海交大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展开合作,组建起由丁显廷教授领衔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共同攻坚技术难关。“ 昆仑” 的研发也成为该研究院首个产业化孵化项目。如今,“ 昆仑” 3.0 版本已推向市场,用于细胞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在国内几十家制药企业中测试并使用,能有效降低企业超 75%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多项指标性能甚至超越了国际同类产品。
企业出题、共同答题、市场阅卷。科技攻关实践证明,解决“ 卡脖子”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集聚和用好专业领域的人才。
那么,如何精准匹配到解决问题的高校院所和专业人才?这需要有人读懂企业的技术瓶颈与人才需求,并做好“ 翻译” 工作。于是,“ 技术经理人” 应运而生,他们架起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的金桥,有力推动定向引才、产学研合作顺利达成。
王书蓓便是这样一位优秀的“ 技术经理人”。2021 年,她作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发展部主任,入选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来到吴江。她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精准把握企业需求,成功促成了众多企业与西安交大的深度合作。其中,吴江开发区的苏州中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典型案例。在她看来,中成新能源是新能源压缩机领域的老牌企业,虽具备“ 隐形冠军” 优势,但其创新资源获取渠道不足,急需精准的“ 技术嫁接”。
于是,在王书蓓的牵线搭桥下,“ 西安交大—苏州中成新能源压缩机技术研究院” 于 20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