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镇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体学习会上的发言(5篇13978字)
目录
在镇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体学习会上的发言(一)
在镇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体学习会上的发言(二)
在镇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体学习会上的发言(三)
在镇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体学习会上的发言(四)
在镇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体学习会上的发言(五)
在镇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体学习会上的发言(一)
同志们:
围绕此次集中学习研讨主题,我结合分管的教育、卫生、民政、社保等工作,谈几点学习的感悟和思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通篇贯穿着“人民至上”这条红线,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X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些饱含真情、力重千钧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我们直接面对群众,群众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XX镇的发展更有“温度”,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
一、坚持人民至上,在思想深处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解决“为了谁”的问题,才能在行动上自觉做到“依靠谁”和“服务谁”。
一要深刻感悟“人民就是江山”的ZZ分量。我们X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忘记了人民,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扪心自问:我们的决策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工作是不是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我们的作风是不是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要经常深入村居、深入群众家中,听真话、察实情,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愁什么,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我们工作的“晴雨表”。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和力量。
二要牢固树立“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抓民生工作,不能满足于“有没有”,更要关注“好不好”“均不均”。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群众需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特别关注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上,要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向困难群众倾斜,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比如,我镇的中心小学和地处偏远村的教学点,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要通过集团化办学、教师轮岗交流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坚持问题导向,在履职尽责中回答好“干什么”的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等重点领域,拿出实招硬招,补齐民生短板。
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X之大计。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去年,我们完成了镇中心幼儿园的新建工程,新增了120个优质学位,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今年,我们的重点是启动镇中学的宿舍楼和食堂改扩建工程,彻底改善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要提升,软件更要跟上。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师成长,让他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XX。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强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要加强与市、区级医院的合作,通过医联体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要加强对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做好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
三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要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努力实现应保尽保。要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我镇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近8000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今年,我们计划在XX社区建设一个集日间照料、助餐、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养老服务中心,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要关心关爱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三、坚持共建共享,在工作方法上回答好“怎么干”的问题
民生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光靠政府大包大揽是不够的,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一要坚持问需于民。办好民生实事,前提是要找准群众的“需求点”。要建立健全民意征集机制,通过座谈会、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对民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2024年开始,我镇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每年要办哪些事,由群众代表说了算,这大大提高了民生实事与群众需求的契合度。
二要引导多方参与。要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民生事业发展的新路径。在公共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养老助残等领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支持和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民生服务中来,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三要追求务实长效。办民生实事,最忌讳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要坚持量力而行,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开空头支票。对定下来的民生项目,要加强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项目建成后,还要建立长效的管护和运营机制,确保其能够长期发挥效益,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同志们,民生工作无小事,枝叶关情见初心。让我们以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为强大动力,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交出一份让X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在镇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体学习会上的发言(二)
同志们:
根据镇X委的统一安排,今天我们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专题学习研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刚才,XX同志和XX同志结合分管工作,分享了学习体会,讲得都很好,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结合自己分管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谈几点初步的学习认识和思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在2022年5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团结带领全X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引。通过近段时间的系统学习,我对“发展是X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大论断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论述为我们基层抓经济、谋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抓好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就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国之大者”。必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XX镇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一、深刻领会“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内涵,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找准XX镇的发展定位。
首先,要准确把握“高质量”这个核心要求。过去,我们谈发展,可能更多地看重增长速度、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这些固然重要,但在新发展阶段,发展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启示我们,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XX镇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和优势。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落地。要下大力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我们的传统建材产业,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向绿色、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康养旅游、文化体验等绿色产业,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去年,我镇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这只是起点,下一步要朝着国家级生态旅游名镇的目标迈进,让“好生态”成为XX镇最靓丽的名片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其次,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我们乡镇而言,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高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更体现在工作思路、发展模式、治理方式等方方面面。比如,在农业发展上,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一家一户、一田一地的耕作模式。要通过X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推动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我镇的XX村这几年在精品水果产业上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的“XX”牌水蜜桃不仅畅销周边县市,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每亩地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是传统粮食种植的5到6倍。这个成功案例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了生产组织方式和销售模式。我们要认真总结XX村的经验,在全镇范围内加以推广,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服务企业方面,也要创新方式方法。要从过去简单的“给政策、给优惠”转变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店小二”式服务,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融资等实际困难,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