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北京科技报/2025 年/7 月/14 日/第 007 版理论
课程思政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
长春工业大学 贺爱英 李宗玥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ZZ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高校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学习被动、实践脱节等现实问题,从学习理念、概念认知、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四个维度深入剖析成因,并基于国家政策引导、学校资源支持、教师教学创新、学生自主提升的协同视角,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旨在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实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学生;思想ZZ教育
引言
2019 年 3 月 18 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ZZ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 我们X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X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ZZ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从 2019 年至 2025 年,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路径,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聚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深入探讨其对高校学生思想建设的影响机制与优化策略。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关系辨析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
思政课程是高校开展思想ZZ教育的核心课程,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ZZ素养。课程思政的概念是从上海出现的,并在上海学校的思想ZZ教育工作中完善。上海的学者也为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高德毅教授认为“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ZZ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 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然而,课程思政的最准确概念还没有被完整、科学地概括出来。本文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在大思政教育体系下,非思政类专业课程通过挖掘学科知识中的价值元素,将思想ZZ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育人模式。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也是研究课程思政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过程中需要研讨和分析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都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付出努力。同时,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课程思政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ZZ教育,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境,将思想ZZ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之中,使思想ZZ教育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的,思政课是专门的思想ZZ理论课程,有着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而课程思政则是要将思想ZZ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的非思政课的各类课程;思政课多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ZZ理论的教育和引导,而课程思政则多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通过教育的隐形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ZZ教育,使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ZZ教育的熏陶。
二、课程思政实施中的现实问题与成因分析
第 1 页 共 4 页

(一)存在问题
第一,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比较短,许多相关的基础知识目前还处于不断更新和完善之中。因此,高校学生对其核心内容了解并不透彻,往往将课程思政认为是一门理论学习课程,与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缺乏紧密的联系。同时,由于学生已在思政课中系统学习过理论知识,可能忽略课程思政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隐性育人作用,甚至认为其是多余的教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