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 年/7 月/18 日/第 005 版海洋
在冰原镌刻青春坐标系
——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赵宁 通讯员 金鑫淼
旷古冰原,求索未知。南北两极是“ 科学试验的圣地” ,也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探索极地,对人类认知地球的环境演变和生命过程、解码宇宙奥秘,有着无可估量的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南极考察站从无到有,崛起于冰原。考察站前升起的五星红旗,暴风雪中挖下的基坑,海拔4000 多米处钻取到百米冰芯样品,白化天里驾车艰难行驶⋯⋯一幕幕场景令人记忆犹新,更让“ 他们” 热泪盈眶。
他们,就是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为了共同的梦想和价值追求,他们集结到地球两极,作为攻坚克难的先遣队,一线冲锋、多线作战,能出“ 金点子” ,敢啃“ 硬骨头” ,建设和守护着考察队员的“ 家” ,助力重大极地项目和科学考察任务实施。今年 5 月,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被授予“ 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奋战秦岭站
飓风之中填空白
2025 年 2 月 7 日,中国第 5 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这座以中华民族祖脉命名的考察站是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首个考察站,建设面临极地恶劣和复杂施工条件制约等难题。在平均风速 6~7 级的恶劣建设环境里,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全力保障秦岭站建设工期进度和质量,在南极现场赢得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王哲超是秦岭站首任站长,也是秦岭站建设者之一,肩负着秦岭站建设与运维管理的重要使命。“ 在秦岭站建设现场,队员们几乎每天面临着狂风暴雪、强紫外线照射等恶劣条件,以及时差综合征等困扰。” 王哲超回忆。
2023 年 12 月,12 级飓风来袭。为确保建筑安全,抢抓天气窗口期,王哲超坚守施工岗位,带领队员安装关键墙板。600 多公斤的钢制墙板在狂风中就像飘荡的树叶一样飞舞,王哲超组织了 40 多人一起拉住,并成功将其安装固定。
在秦岭站建设任务中,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主动做好站区建设数据分析、 支撑保障,并主动奔赴幕墙封闭现场一线,克服恶劣的天气环境,按计划完成了建设任务。
一组数据记录了秦岭站建站人员的不易和中国速度:13 天完成9500 余吨建设物资卸运,每日卸货量达以往一次考察队总任务量;连续奋战 52 天,每天工作 13 小时以上,完成约 2000 吨钢结构、 84个功能模块、9800 平方米外维护板安装,建成 5120 平方米主体建筑。
这些,只是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漫漫征程中的一个缩影。早在 2012 年,队员们就开始在罗斯海围绕新站选址开展勘察调研。持续多年开展陆域、海冰、工程地质等多项指标的综合调查,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为优化选址积累基础信息。新站定址后,队员们从初版方案到终版方案,不断细化“ 工程蓝图” ,为秦岭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挺进昆仑站
南极腹地展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