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湘潭日报/2025 年/6 月/25 日/第 001 版
向“ 优” 而行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资源精准适配助力“ 七大攻坚”
本报记者 杨阳
在后工业化和后城镇化发展阶段,当土地资源约束与产业升级矛盾交织,当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亟待平衡,当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与产业发展空间拓展的刚性冲突日益凸显,一场关于自然资源要素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践在莲城大地加速铺展。,会员享受50 万+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 资源精准适配产业” 为破题之策,推动自然资源与产业从“ 被动匹配” 到“ 主动适配” 深刻变革,紧扣“ 内需扩量提效、产业育新培强、科技创新赋能、改革开放重点、环境优化提升、安全强基固本、民生补短提质” 七大攻坚任务,将自然资源要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规划引领“ 一张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需求的无限性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本质上暴露出传统资源配置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其“ 产业发展在先、资源保障在后” 的被动逻辑,导致“ 项目等土地”“ 规划跟不上变化” 等问题频发,使本就紧张的土地供需矛盾雪上加霜。
破题之要在于理念革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动应变、求变,将“ 事后调整” 变为“ 事前引领”,以“ 规划引领、要素前瞻” 为核心,通过预先研判产业发展趋势,科学配置土地要素,实现“ 资源等项目” 的精准供给。
“ 我们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 四梁八柱’ ,以控规和城市设计为‘ 空间骨架’ ,以专项规划和乡村规划为‘ 毛细血管’ ,构建全域覆盖的规划‘ 一张图’ ,确保项目选址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精准匹配。”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落地,规划引领的成效首先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显现。作为长株潭都市圈核心成员,我市以“ 一座城” 理念统筹“ 一厅一道一园一廊四张网” 等重大基建,在产业、教育、交通等领域实现三市政策、机制、进度的三维协同。而协同理念的最佳注脚,正是一个个拔节生长的标杆项目:湘江新区(湘潭片区)深度融入湘江西岸科创走廊,重点建设产研融合创新区、成果转化区,协同长沙打造湖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高地核心示范区;湘潭大学城则依托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丰富的科教资源,规划新增 8 至 10 所高等院校,实现在校生总规模从 10 万人增加至 20 万人,聚力打造湖南省科教新城、长株潭应用型人才聚集地。
从区域协同的“ 大写意” 到产业布局的“ 工笔画”,专项规划层面呈现精细化实践。我市创新推行“ 专业园区+产业规划+综合服务” 模式,为 5 个专业园区科学划定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土地要素,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精准化空间载体。尤其在特色资源转化方面,专项规划充分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编制《“ 我的韶山行” 规划策划书》,2024 年带动社会化研学 90.29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70 亿元,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