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邯郸日报/2025 年/6 月/5 日/第 003 版要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新篇
——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于晓 刘志颖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我市坚定不移地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将环境保护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幅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生态画卷正在邯郸大地徐徐展开。
大气污染防治:
控污减排 蓝天焕新
曾经,大气污染是邯郸发展道路上的一块“ 心病”。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钢铁、焦化等产业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空气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市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实施一系列治本攻坚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结构减排方面,加快钢铁、石灰、煤炭洗选、炭素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对武安市铸造、鸡泽县铸造、成安县炭素、临漳县炭素、冀南新区水泥制品、峰峰矿区日用陶瓷等 6 个传统涉气产业集群实施整治提升;推进利用空气源热能、地热能、电能、污水源热能等清洁取暖改造;加大新能源车推广及老旧机械淘汰力度,强化重点用车单位管理。截至 4 月底,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达到 6180 辆,2025 年 1—4 月份,重点用车单位重型货运车辆使用频次同比减少 25.55 万辆次。
工业污染治理上,推进工业企业环保绩效创 A 创优。2024 年 6 个重点行业累计完成 31 家企业环保绩效创 A,累计完成其他行业企业 20%创 A 创优;2025 年力争 6 个重点行业 43 家企业全部完成环保绩效创 A,力争其他行业企业 60%完成创 A 创优。开展大气末端治理设施效能提升,邀请专业团队对全市 483 台脱硝及钢铁行业 14 台活性焦治理设施开展专项整治提升,查找设施设计、运维短板,提升脱硝效率,确保稳定达到排放要求。强化 VOCs 治理,2025 年谋划 VOCs治理任务 285 项,4 月底已全部完成。深化钢铁企业 CO 有效减排,推动钢铁企业先脱硫后脱硝工艺烧结机完成 CO 深度治理改造工程,今年我市高值排放点同比减少 16 个。
全域控尘行动中,集中全市力量开展了城市环境、农村人居环境、道路、背街小巷、全域绿化、重点区域等 6 大环境整治,完成 262 个施工工地、61 个露天停车场标准化建设,并明确道路治理责任。建立扬尘源智能监管平台与空天立体化监管体系,运用无人机飞检、走航监测车,对出现的道路尘负荷高值、区域 PM10 高值等展开溯源。
同时,强化“ 非现场” 执法监管体系建设。依托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和智慧环保执法平台,提升执法智能化水平;狠抓污染源精准管控,完善污染源清单台账,24 小时值守快速处置问题;对重型传统燃料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机动车检验机构和维修机构开展回头看检查,发现问题责令立行立改。
截至 5 月 25 日,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4.063,全国 168 城市中排名第 60,创历史最优;综合指数同比下降 21.03%,排名全国第 5。PM10、PM2.5 浓度改善率分别居全国第 7、全国第 2;优良天数 119 天,同比增加 22 天,重污染天数仅 1 天,同比减少 6 天,多项指标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蓝天百云渐成常态。
水污染防治:
治水清源 碧水长流
第 1 页 共 4 页

水是城市的灵魂。滏阳河作为邯郸的“ 母亲河”,曾饱受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水排放、河道淤积、生态退化等问题困扰。2020 年起,我市启动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工程:一方面开展河道扩挖疏浚、拆除违建、提升防洪标准;另一方面分区域针对性推进生态修复,如峰峰矿区段建成多个湿地公园,磁县段利用资金建设人工湿地项目,冀南新区段构建水生态湿地等。同时,构建动植物群落,实施城市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等 6 大专项行动控污,并实施引江入滏调水补充水量,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与节水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强化责任,落实河长制,形成“ 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 的多方联动格局,巩固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