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菏泽日报/2024 年/1 月/12 日/第 004 版新闻
关于菏泽市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4 年 1 月 11 日在菏泽市第二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菏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稳进提质。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450 亿元,可比增长 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316.5 亿元、同比增长 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2060 亿元,同比增长 9%左右;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9%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8.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5%左右,全市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 10.8%和 15.5%,主要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
(二)特色产业引领发展。“ 核心产业” 强劲发展。劲海化工 100 万吨/年轻烃综合利用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东明石化 30 万吨 UPC 科技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菏泽石化产业列入全省“ 一基地、两集群” 规划布局。全力塑优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积极推进“ 一港四园” 等载体建设,预计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 11.5%、15%。“ 优势产业” 集约发展。农副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终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省级电商新业态主体数量占全省近 1/5,牡丹区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商业“ 领跑县”。“ 新兴产业” 蓬勃发展。抢抓“ 新三样” 产业风口,加快布局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优质项目,海辰储能北方生产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成立风电产业联盟,实施陆上风电项目 25 个,规模 259.4 万千瓦、居全省第 2 位。
(三)扩大内需加力提速。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51 个省级、100 个市级实施类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分别完成投资 572.4 亿元和 302 亿元,分别占年度投资计划的 110.1%和 105.7%。获国家审核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 237 个,发行额度达 188.1 亿元;获省审核通过增发国债项目 91 个,资金需求达 206.1 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雄商高铁菏泽段、高铁站东广场加快建设,郓城至鄄城高速、徐民高速单县至曹县段、济商高速成武至曹县段等持续推进,成武港安济河作业区实现试运营,新万福河航道二期加快实施。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招商,全市新落地过亿元项目 445 个,到位资金 538 亿元。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出台商贸流通促消费政策 10 条,发放汽车消费券 500 万元,预计网络零售额增长 22%。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 20 万户,存量突破 100 万户;新增“ 四上” 企业 1747 家,增长 34%。
(四)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市功能扩容提质。市区 52 个城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全市首条城市高架快速路——长江路快速通道工程全线通车。全市建成棚改安置房 5 万套,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 153 个,完成“ 保交楼” 6.7 万套。改造市政雨污合流管网 149 公里,全面完成“ 两个清零、一个提标” 工作任务。乡村振兴稳步推进。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到 160 亿斤,创历史新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7 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9 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加快建设,获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2 个。菏泽牡丹和芍药火爆全国,芍药鲜切花销量达到 1.1 亿枝,牡丹盆栽花销售预计达到 60 万盆。城乡融合加快推进。曹县获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省级试点,培育创建全国“ 一村一品” 示范村镇 23 个,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5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6 个。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村“ 七改” 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
第 1 页 共 4 页
境综合整治,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 272 个、市级 699 个,乡风文明、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五)创新驱动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菏泽市成功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四新” 经济投资增长 10%、高于全部投资 1.5 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2.7%,高于规上工业 1.2 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4 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149 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 11 家。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鲁西矿业公司(郓城)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烯烃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植物基蛋白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分别达到 3 家、7 家。深化“ 一企一平台” 建设,规上企业平台覆盖率达 70%。各类人才加快集聚。深化“ 产业+人才” 引才模式,汇聚一流人才队伍,助力产业提档升级,新签约重点产业引才项目 337 个、引进高端人才 374 人。举办多层次、多维度人才活动,引进海外留学人员 169 人。
(六)绿色发展卓有成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启动实施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192 项年度重点任务扎实推进,3 个县区、4 个园区、10家企业获批全省第一批试点。10 个沿黄省级工业园区全部完成合规认定,5 个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完成调区扩区。在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中获得一致好评。产业升级成效明显。启动实施“ 强基固本、提质增效” 三年行动,着力打造 10 条产业链条,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省级“ 十强” 产业“ 雁阵形” 集群、省级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省级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累计分别达 11 个、15 家和 9 个。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 550 万千瓦,占总装机量的 58.1%、居全省第 2 位;鄄城华润、东明绿能集中式储能电站、东明绿能集中式风电和曹县分散式风电项目并网投运。
(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创新运用“ 改革+” 系统集成思维,探索实施“ 改革+督查” 等工作机制,125 项年度改革任务有序实施,178 项国家和省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14 家市属企业投融资管理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持续优化。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市场主体和自然人联合激励、联合惩戒,完成信用修复 6000 余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健全完善“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 工作机制,持续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扎实开展“ 三亮” 专题行动,不断擦亮“ 菏心意” 政务服务品牌。创新开通“ 12343”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热线,着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保税物流中心(B 型)、济铁菏泽物流园和东明石化保税油库带动作用持续增强,跨境电商综试区“ 线上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 20%。高标准举办 2023 世界牡丹大会和牡丹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累计接待游客 438 万人次,“ 中国牡丹之都” 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完成 591.9 亿元,同比增长 8.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80.6%。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7 万人,新增返乡创业就业
4 万人,领办创办实体 1.8 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50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揭牌,省公共卫生菏泽分中心建成投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