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西藏日报(汉)/2024 年/1 月/21 日/第 003 版时政新闻
西藏自治区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2024 年 1 月 7 日在西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提请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在自治区X委的坚强领导下, 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指示和新时代X的治藏方略,按照自治区第十次X代会和自治区X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聚焦“ 四件大事” 聚力“ 四个创建”,坚持“ 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 总要求,着力扩大内需、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风险、稳投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走在全国前列,为做好 2024 年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预计,2023 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2%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增长 2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 130%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左右,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6.5%左右、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分别增长 31.7%、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
(一)重大项目强力推进。“ 狠抓投资落实年” 各项部署落实落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汇报衔接。自治区领导亲自带队向国家部委汇报衔接,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和投资方向,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家投资支持。落实中央政府投资 794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 246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 126 亿元、车购税 393 亿元、民航发展基金 22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 7 亿元),超额完成 750 亿元年度目标任务。到位援藏资金 43 亿元。二是坚持高位推动。落实重大项目调度和包保机制,25 个包保重大项目进展顺利。1-11 月全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1377 亿元, 完成年度目标的 96%。 拉萨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 G318、G219、旁多引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G4218 狮泉河镇至昆莎机场段控制性工程和昌波水电站开工建设,普兰机场和贡嘎机场第二跑道建成投运,湘河水利枢纽投产发电,金上、藏东南纳入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三是加大项目储备。开展“ 十四五” 规划及项目方案中期评估,申请调整项目 71 个、新增投资 638 亿元,增长 10.6%。相关项目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储备国债项目 921 个、总投资 384.9 亿元。
(二)产业发展步稳势足。坚持“ 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 发展战略,设立 30 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文旅产业快速恢复。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入选“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
第 1 页 共 8 页
品名录,波密县、墨脱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时隔十余年重启出境游。预计全年文化产业产值 89 亿元、增长 42%;接待游客 5500 万人次、增长 83.2%,实现收入 650 亿元、增长 59.7%,旅游人次和收入双创历史新高。二是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壮大。全区能源行业累计完成投资 400 亿元、增长 57%,已建在建电力装机容量 2414 万千瓦,预计建成装机增长 10%左右。三是绿色工业快速发展。制定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 18%左右,建材业产值增长 43.8%,绿色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38 亿元、增长 26%以上。四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1-10 月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 189 亿元、增长 2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长 6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9.2%。五是农牧业生产平稳。全年粮食产量达到 108 万吨,其中青稞 84 万吨;蔬菜产量 95 万吨,肉蛋奶产量 93 万吨。在北大荒农垦集团建立 2 万亩西藏稻谷种植基地和 1.2 万吨稻谷储备,基地新米已供西藏市场。新增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30 家,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75 亿元、增长 25%。六是藏医药产业不断提升。召开全区藏医药发展大会,全国首个藏医器械“ 一次性使用藏医放血包” 发布上市,1-11 月藏医药产业企业总产值 28.6 亿元、增长 28%。七是高新数字产业加快推进。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西藏分中心、拉萨地球系统多维网研究平台建成运行。“ 数字西藏” 建设稳步推进,区中直 137 家单位 322 个政务信息系统全部上云上平台。 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 15%以上。 八是边贸物流业强劲复苏。 樟木、吉隆、普兰口岸恢复客货双通,口岸通关能力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中尼里孜—乃琼口岸顺利运行,15 个边贸点获批恢复,进出口总额突破 100 亿元。西藏供销集团顺利组建。推进拉萨综保区和吉隆边合区建设。九是通用航空产业有序推进。出台支持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设立 5 亿元专项资金。注册成立中土集团(西藏)通航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十是高原轻工业有序发展。出台高原轻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成立民族手工业产业联盟。自主研发生产的“ 雪莲花”“ 格桑花” 牌高原炊具购销两旺,已销售 67 万件。建立“ 西藏好水” 区外前置仓,农夫山泉天然饮用水项目落地林芝。
(三)要素保障坚强有力。积极优政策、强供给、促提升,以有力的要素保障不断加固稳的基础、 集聚进的动能。 一是强化能源保供。 1-11 月全区发电量 168.2 亿千瓦时, 全社会用电量 120.3亿千瓦时,外送电量 65.2 亿千瓦时(含苏洼龙),分别增长 42.6%、13.3%、189.2%。成品油、石油液化气、天然气供销总体平稳。二是强化金融支撑。精准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快速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保持稳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为 6438.8 亿元、6034.2亿元,分别增长-0.5%、12.3%。三是强化用地保障。开辟重大项目用地审查“ 绿色通道”,推行用地联审联批,加强计划指标配置管理,配置计划指标 4240.03 公顷。四是强化运输保障。预计完成公路铁路客货周转量 40 亿人公里、164 亿吨公里,分别增长 85%、26%;航空客货吞吐量实现 639.4 万人次、4.3 万吨,分别增长 41%、102%。五是强化安全稳定保障。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警钟长鸣、警惕常在,从严从细从实落实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措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ZZ社会环境。
(四)消费经济稳步回暖。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若干措施、促进夜间经济和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实施“ 幸福西藏· 悦享消费”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累计落实补贴资金 2.79 亿元,拉动直接消费 29 亿元,综合杠杆效应达 11 倍。制定西藏首个餐饮行业相关地方标准《绿色餐饮企业评价规范》,成功举办中华美食· 西藏味道“ 美食新煮意” 传承与创新大赛。各类农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实现特色产品销售额 11 亿元。举办西藏(拉萨)国际汽车博览会,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实现销售额 1.9 亿元。认定授牌 12 家“ 西藏老字号”,2 家荣获“ 中华老字号”,实现零的突破。
(五)民生实事加快落地。落实资金 132.8 亿元,21 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出台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若干措施。实现区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 3.2 万人、就业率 95.8%,区外就业占比 11%。城镇新增就业 5.1 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政府投资项目吸纳农牧民就业 40 万人,培训农牧民
第 2 页 共 8 页
突破 10 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 64.7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 65.6 亿元。二是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落实“ 三包” 资金 36.5 亿元,年生均标准达 5530 元。完成 1682 所高海拔学校供暖工程。区外西藏班新增招生计划 605 名。多渠道补充各学段教师 1900 余人,培训各级各类校长教师近 3 万人次。西藏大学尼玛扎西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三是深入推进健康西藏建设。医联体、医共体、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扩容升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 110 元,包虫病、大骨节病、先心病等救治救助实现常态化。四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 338 万人次,社会保障逐步由制度全覆盖转向人员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 96%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 235 元,惠及群众 28.8 万人;基本医疗保险率先实现省级统筹。社保卡“ 川藏一卡通” 全面启动。对村干部基本报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进行提标。民政救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困难群众救助补助 8.1 亿元,残疾人“ 两项补贴” 1.3 亿元,孤儿集中收养和特困对象有意愿集中供养率持续保持 100%,实施 40 个农村幸福院建设及 24 个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提质改造项目,县、乡、村衔接顺畅的农村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月最低工资标准由 1850 元提高至 2100 元。五是实施文化惠民活动。新创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 1000 余部,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10 万余场次,惠及群众 1900 万余人次。新编藏戏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西藏美术馆投入使用,文化新地标西藏大剧院顺利竣工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寺庙实现新突破,雪域文艺轻骑兵入选全国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成功举办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全区体育健儿荣获重大赛事奖牌 109 枚。
(六)改革开放活力逐步显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精准承接落实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涉及我区改革事项 139 项,形成制度成果 30 项。支持林芝改革开放先行高质量发展,赋予林芝改革发展充分自主权。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基本完成, 首家在藏注册央企挂牌成立,藏航投加快重组。区政府国资委“ 三优” 企业累计盈利增长 63%。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初步建立由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野外观测站等组成的创新体系。下大力气调整昌都、阿里成品油价格,与拉萨价区价差分别下降 80%、72%。居民和工商业到户电价分别调降 13%和 14%, 边境乡镇电价减半, 高原特色产业目录电价最高调降 64%,预计每年降低用电成本 5 亿元。全面开展矿业权清理整顿,依法收回矿业权 217 个。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土地累计登记发证 52 万宗,发证率达 100%。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稳妥推进债务风险化解。二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区域重大战略,与重庆、青海、新疆及有关中央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制定樟木(口岸)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研究提出扩大开放区域及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措施。举办第三届“ 环喜马拉雅” 国际合作论坛,10 位外国领导人,40 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280 余名中外嘉宾应邀出席。
(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 一号工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打破制度性障碍,激发市场活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一是打造兴商富商的法治环境。高规格召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召开法治化营商环境座谈会,出台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制定《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全区市场主体总数达 49 万户、增长 13%,民间投资增长 14.8%。制定自治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开展招投标专项整治行动,清退近 2700 万元历史沉淀保证金。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项目实行不见面开标,区内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实现常态化。二是打造便商利商政务环境。开展“ 四最” 对标工作,行政审批事项数量由 347项减至 185 项,减少近一半。全程网办行政审批事项 113 项,占比 61%。实施企业上市“ 格桑花行动”,实现直接融资 135 亿元。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 46 亿元。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三是打造爱商聚商的市场环境。举办第五届藏博会、通用航空产业链招商引资推介会等,
第 3 页 共 8 页
打造援藏“ 双招双引” 品牌,进一步促进招商引资、吸引民间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过 500亿元年度计划。严格执行减税降费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区累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46.2 亿元。
(八)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建设高原和美乡村。一是完善政策机制。制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行动的若干措施、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施方案,落实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123 亿元。将防返贫监测范围扩大到人均纯收入 7000 元以下人群,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共 6362 户 27557 人。预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 1.5 万元以上,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20 个,完成人畜分离
7.7 万户、户厕改造 4 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在 1308 个村(居)开展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米林市获批 2023 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三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430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 65%。整合资金 11 亿元实施产业提档升级项目 178 个。巴宜区成为全国县域乡村振兴激励对象。全区 450 家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九)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 一核一圈两带三区” 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五城三小时经济圈” 建设走深走实。实施“ 强中心” 战略,拉萨市已被纳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规划, 成功申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提高日喀则面向南亚开放水平, 外贸总额占全区 50%
以上。持续深化边境沿线发展带、铁路经济带培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2.19 万套(户)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65 个,预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8%以上。二是加强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编制区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扎实推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区市县三级电商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农牧区商业网络基本形成,流通渠道不断拓宽。依托县域资源禀赋,有序推进农业大县、牧业强县、旅游名县创建,县域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进展良好。实施“ 四大工程”“ 六项行动”,挂牌成立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反分裂斗争宣传教育,全区 7 地(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市) 。落实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发展补贴政策,兑现贴息 99.8 万元。持续开展低氟健康茶推广普及,落实健康茶 3377 吨,惠及
68 万低收入人群。与云南、四川、重庆等 6 个省(区、市)相关部门签订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江上游示范带合作协议。
(十一)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加快推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一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