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洛阳日报/2024 年/2 月/5 日/第 004 版2024 年洛阳市两会特别报道
关于洛阳市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4 年 2 月 4 日在洛阳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 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 ,扎实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持续用好“三个重要抓手” ,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发展预期、防范化解风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稳中蓄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3.5%、较去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恢复向好。生产供给总体平稳。市场需求稳定恢复。效益活力持续增强。——创新动能持续释放。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创新要素加快汇聚。——产业发展加速起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城市品质完善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城市有机更新效果显著。公共服务布局不
断优化。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富民产业加快发展。阶段性重点工作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拓展。
——文旅文创融合创新。保护利用力度加强。文旅品牌特色彰显。新文旅业态加快培育。——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重点改革成效显现。高质量开放步伐加快。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生保障显著增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教育资源布局优化。 “健康洛阳”加快推进。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2024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决锚定“两个确保” 、持续实施“十大战略” 、深入推进“十大建设” ,聚焦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转变思维理念,把准大局大势,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扭住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三项重点工作” ,用好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三个重要抓手” ,着力稳定经济运行,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开创现代化洛阳建设新局面。
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进出口总值增长 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3%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3.01%,新增各类市场主体 10 万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0 家,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 3000 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0.6 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 9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一)巩固经济运行向好态势。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
第 1 页 共 3 页
益的投资,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一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扎实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实施
488 个省市重点项目,抓好百万吨乙烯、中州时代等 25 个 50 亿元以上项目,确保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用好 BOT、TOT 等特许经营模式,全年争取政策性贷款 100 亿元以上。二是持续释放消费拉动作用。实施特色街区商圈提升等工程,开展促消费活动
200 场、带动消费 200 亿元以上。加快阿里巴巴超级 APP 等项目落地,举行直播电商大赛、发展论坛等活动,建成直播电商基地 5 家。三是主动帮助企业解困增效。做实“万人助万企”活动,落实失业保险阶段性减免、电价气价优惠等政策,全年落实税费优惠 60 亿元以上。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行动,提升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重,举办“四项对接”“河洛茶叙”等活动 15 期,培训民营企业家 500 人以上。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坚持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现代化洛阳建设的战略抉择,真正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着力构建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伊滨科技城,重塑重振高新区,推动航空精密轴承、先进耐火材料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确保普莱柯 P3 实验室投用运行,全年新增创新平台 300 家以上。二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完善提升创新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支持政策,持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200 家以上。三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实施“百名科技人才入企计划”,优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 个左右,培育市级科技领军人才 15 名。举办科创成果直通车活动 5 场以上,新培育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 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150 亿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50 项。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四新一装备”为重点,全面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是推动“风口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一链一专班一机构”机制, 推动中州时代一期生产线投产运营, 力争铝基新材料规模突破千亿、 光电产业规模突破 500亿,17 条优势产业链营收达到 4600 亿元以上。围绕产业链开展链式招商,全年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