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江西日报/2024 年/2 月/7 日/第 007 版文件
关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情况的报告
——2024 年 1 月 24 日在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前虎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
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 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
2023 年, 全省上下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按照省委全会部署要求,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现良好开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嘱托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干劲,为全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63.1%,保持全国第 2 位,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 3 年全国优秀。空气优良天数比率 96.5%,同比上升 4.4 个百分点,PM2.5 平均浓度 29 微克/立方米,两项指标均居中部六省第 1 位,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97%、再创历史新高,长江干流江西段连续 6 年、赣江干流连续
3 年保持Ⅱ类水质,“ 万羽翔集”“ 江豚嬉水”“ 呦呦鹿鸣” 成为生态江西的靓丽名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42 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 5 年优秀,赣州阳明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国家级美丽河湖创建实现“ 零的突破”。林长制考核全国优秀,成功列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和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九江首创自然资源“ 储赋能” 新模式,万年湿地资源运营机制获得国家充分肯定。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 9.1%,数字经济增加值有望突破 1.2 万亿元。全省单位 GDP 能耗持续处于全国优秀水平,能耗产出效益指数达到 1.3、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占比突破 50%、达 53.6%。新余、萍乡绿色转型升级获国家通报表扬。生态江西品牌彰显新优势。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现场会推介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婺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 武功山创建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地理标志产品荣登全国百强榜,上饶望仙谷“ 两山转化”、大余丫山“ 点绿成金”、铜鼓竹木产业发展、赣县崩岗治理生态修复、长江江豚保护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年来,我们重点推进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紧盯“ 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差” 的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中部领先、全国前列。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统筹推进“ 五河两岸一湖一江” 系统治理,持续加大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推进力度,湖区总磷浓度下降 6.3%。“ 农水农治、农水农用、农民满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南昌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全省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 10.23 个百分点,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实现设区市中
第 1 页 共 5 页
心城区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列中部第 2 位。二是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等重大工程,全年新增封山育林 52.82 万亩、退化林修复 188.86 万亩,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人工造林目标任务。全面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率达 86.36%。实施新一轮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抚河流域、赣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获批复实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发现新物种 16 种。持续推进长江“ 十年禁渔”,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考核全国优秀。三是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需限期整改的 49 个问题已完成 36 个, 2018-2022 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 72 个问题已完成整改 67 个。支持民进中央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推进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及时妥善科学处置铊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事件,组织开展全省涉铊、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等专项排查整治,深入推进重金属及尾矿污染综合整治,累计推动 590 个地块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完成 88 座污染隐患尾矿库治理。
(二)坚持“ 双碳” 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碳达峰十大行动”,全力推动发展方式迈入绿色低碳轨道。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制定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1269” 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出台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推动在落实“ 双碳” 目标中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新增国家级绿色园区 8 家、居全国第 3 位。全省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一倍左右,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 新三样” 出口额增长 73.5%。南昌规划建设未来科学城,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开展实质化运营。 二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 把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完善 “ 全省一张网” 输气网络,深入开展煤电机组“ 三改联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省新增新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 812.65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消纳权重均高于国家考核激励目标,首批建设 3 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92 个县(市、区)用上管输天然气。三是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成效明显。深入推进省部共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鹰潭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九江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超过 34%。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示范、航道提升等工程建设,水运发展实现“ 提效增量”,鄱阳角子口码头等 5 个水运码头建成投运,水路货运周转量增速排名全国第 2 位,提前两年完成“ 十四五” 船舶运力规划目标。四是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出台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的若干举措,统筹推进各类资源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景德镇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实现企业、园区“ 零的突破”,九江、萍乡成功列入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铜、铅、锌冶炼产品能效领跑全国,新钢集团获批“ 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列入国家规范公告名单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数量居全国第 2 位,9 大类再生资源回收量增长 52%以上。
(三)坚持“ 两山” 转化,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宽。做好生态利用文章,聚焦价值评价、市场交易、产业发展、金融赋能,推动绿水青山的“ 好颜值” 转化为金山银山的“ 好价值”。一是探索建立生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确权登记,省级自然资源清单基本完成调查确权建库。发布试行全省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核算结果应用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管理办法,建成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核算平台,完成省市县三级GEP 初步试算。吉安率先探索将 GEP 增长目标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瑞昌、上犹探索生态溢价交易与融资,抚州在湿地占补平衡、森林损害赔偿等领域探索应用场景。二是持续完善生态产业发展市场化机制。着力推动“ 生态+” 产业规模化发展,深入实施“ 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 品牌战略,全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 6500 亿元,“ 江西风景独好”“ 全球学子嘉游赣” 等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婺源篁岭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 最佳旅游乡村”。大力推进生态资源环境要素交易扩面增量,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互联互
第 2 页 共 5 页
通、共享共用的生态资源储蓄运营综合平台。建成运营省级湿地管理平台,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累计成交额超过 7400 万元,林业类生态产品累计成交额超过 85 亿元。三是着力夯实生态价值实现支撑保障。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绿色贷款余额增长 42.04%。创新油茶产业专属贷款产品,整合各类金融资金支持油茶产业发展, 贷款规模达 42 亿元, 资溪率先探索 “ 生态产品价值评价+项目”信贷模式。持续打造“ 江西绿色生态” 区域公用品牌,“ 井冈山” 区域公用品牌、军山湖大闸蟹等获国字号荣誉。省生态文明研究院联合 15 家国家级、省级高端智库共建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智库联盟。
(四)坚持改革创新,生态治理效能持续优化。全面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打好制度、政策、科技、市场“ 组合拳”,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聚力制度赋能。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成为全国第 4 个获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省份。举办首届全国林长制论坛,发布全国首部林长制省级地方标准。牵头制定并颁布 3 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填补了我省制订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的空白。创新设立生态环境工作督导日。启动实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 监测、监管、执法、督察” 联动机制,强化行刑衔接,全年查办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 4077 件,提起公诉 1060 件,南昌湿地保护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非法占用耕地案件办理“ 鹰潭经验” 获国务院肯定。靖安乡村民宿管理改革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化转型, 基本建成省市两级国土空间规划 “ 一张图” 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率先在全国整省推进“ 江西农安· 数智监管” 模式,率先建设林长制数字管理平台。开展绿色低碳技术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稀土永磁材料绿色再生技术加快成果转化,煤制燃气清洁梯级利用技术成功落地。宜春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自然资源部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赣挂牌。三是加速市场赋能。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检查工作,获生态环境部表扬。圆满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核定、分配、清缴工作,企业碳排放配额总体盈余折合碳资产 2.62 亿元。全年绿电交易电量 20.08 亿千瓦时,金融助力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在全国推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