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滨州日报/2024 年/2 月/22 日/第 007 版要闻
关于滨州市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在滨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024 年 1 月 15 日)
滨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梁中华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滨州市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 年,面对产能转移、产业转型“ 双转” 巨大压力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品质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实担当之行,扎实推进“ 1+838” 工作格局和“ 1+8+1” 落实体系,聚焦八大品质“ 大干 2023” ,全市经济趋势性向好、结构性向优、预期性向强,品质滨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全年 GDP 增长 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一)内需拉动增长强劲。重大项目支撑有力。674 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250.8 亿元,超年度计划投资 24 个百分点,256 个项目竣工,渤中 19-6 凝析气田、京博动能转换综合体、鲁北万润锂电等百亿级产业项目陆续投产。 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49 亿元,有力支持148 个重点项目建设。为 368 个重大基础设施和省市重点、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办理建设用地审批 36234 亩。基础设施全面突破。实施重点交通设施项目 43 个,完成投资 152 亿元。济滨高铁、津潍高铁全面开工,滨州黄河大桥建成通车;高商高速、庆章高速进展顺利,构筑起主城区高速环城和“ 县县双高速” 发展格局;滨州港5 万吨级航道防波挡砂堤工程开工建设,滨化集团LPG 海上通道正式贯通,小清河断航26年后重新载货通航。水务工程加快建设,完成投资 58.6 亿元,74 项水务工程全部完工,2323 个村供水管网改造完成。市场消费加快复苏。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以上。聚焦新能源汽车、零售、餐饮等领域发放消费券 8611 万元,带动消费 9.1 亿元。累计培育省级直播电商基地 6家、电商供应链基地 4 家,网络零售额预计增长 16%左右。县域商业体系不断健全,商贸中心实现乡镇全覆盖,邹平市入选全国首批县域商业“ 领跑县” ,滨城区入选全省现代流通强县。孙武不夜城、霑華里厚街等夜经济示范街区开业运营,万达商贸圈成功创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二)动能转换提档升级。优势集群整体跃升。五大千亿级集群迅速壮大,高端铝业、精细化工、
智能纺织产业集群全年预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4600 亿元、2300 亿元、1800 亿元,连续三年入选全
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跻身中国民营经济百强城市活力榜。 轻量化铝新材料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
造业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上榜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博兴商用智能厨房设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
产业集群,2 个集群和 3 家企业入选省“ 十强” 产业“ 雁阵形” 集群和领军企业。魏桥创业集团跃
居世界 500 强第 172 位;6 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9 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 500
强,数量均居全省第 2 位。20 家企业上榜“ 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 ,上榜企业数量、品牌价值、
品牌强度均列全省第 2 位。邹平市入围 2023 年度省质量强县,中裕食品、创新金属分别获评第九
届省长质量奖和提名奖。11 家企业上榜省工业企业 100 强,4 家企业上榜中国农业企业粮油行业
20 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预计“ 四新” 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38%以上、保持全省领先。
第 1 页 共 6 页

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212 家、瞪羚企业 20 家,均实现当年倍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 110 万千瓦,总规模超过 600 万千瓦。 滨州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获批“ 十四五” 第一期开发总规模 860 万千瓦,列基地 3 市第 1 位;华能 85 万千瓦光伏入选国家第三批大型基地项目,阳信明控等 20 个新能源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数字赋能成效明显。入围全国数字城市百强市,高端化工产业链入选全省首批产业链 “ 数字经济总部”。 推动 320 家制造业企业 “ 智改数转” ,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数量均列全省前 3 位。新培育全国工业互联网 500 强企业 3 家、省级数字经济园区 4 家、数字化车间 5 家,5G 基站总数达 1.1万个。
(三)科技创新加力提升。创新平台加速升级。新获批国家联合实验室、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2 个“ 国字号” 平台,国家级研发平台实现“ 零” 的突破。7 家企业和院校获批省工程研究中心,数量列全省第 5 位。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2 家、院士工作站 5 家、众创空间 4 家、新型研发机构 2 家。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13 项,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12 项。邹平市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省级技术转移先进县达 4 个。滨州学院正式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大高航空产教融合基地和大高国际飞行学校启用。科创主体加速壮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超 110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 3.72%,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 65.8%,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 1位。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 1712 家,增长 58%,增幅列全省第 2 位。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90 家、总量突破 750 家。4 个专利项目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其中金奖 1 项。科创人才加速集聚。42人获评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专家,新引进科技领军人才 195 名、青年人才超过 3 万人。新建 7 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3 个海内外人才项目落地滨州。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 新一批 50 项改革 “ 破零” 事项全部完成,改革 “ 破零” 工程被评为全省改革品牌。用能权交易在全省率先“ 破冰” ,有效盘活黄河三角洲 35 万千瓦热电联产、科宇能源焦化、新星热电联产等闲置多年的重大项目。市属国企利润总额增长 12.5%,滨达集团取得 AA+长期主体信用评级,城建集团获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盘活“ 五未”土地 9099 亩,出让标准地 4579.6 亩。 成功创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全国地级市信用监测排名提升至第 28 名,创历史最佳成绩。制造业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突破 1000 亿元、2000 亿元,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培育外贸实绩企业 260 家,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倍增,连续 7 年入选“ 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滨州港 4 个新增泊位投入运营,博兴内陆港公路运输转关正式开通。阳信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投入使用,公用型保税仓库获批设立。预计实际利用外资 7.5 亿美元、增长 11.2%,增幅列全省第 1 位。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际到位市外资金突破 1200 亿元、增长 20%。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可网办率达 100%,并联审批率达 93.4%, “ 无证明城市” 建设加快推进,“ 滨周到” 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擦亮。创新开展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4102 个企业家梦想变为现实,在全国首创市县两级法智护航中心。梯次推出“ 稳中向好、进中提质” 政策清单三批 173 项政策和 38 项实施意见,落实政策资金 40 亿元、减税降费 66 亿元。全市实有市场主体达 47.2 万户,新登记市场主体 7.9 万户,同比增长 5.4%。
(五)城乡发展加快融合。城市建设提质提效。《滨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获省政府批复同意,在全国率先成体系构建起“ 1+8” 品质城市评价标准。主城区 77 项产城融合项目全部完工,新建各类公园 34 处,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139 个、新开工棚户区改造 9008 套,新建改造城镇燃气管网 100 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278 万平方米。全民健康文化中心建成投用,黄河植物园三大中心主体封顶。邹平、博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邹平被列为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县。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创建省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 102 个,培育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景区化村庄 15 个,新改建“ 四好农村路” 901 公里。粮食生产实现“ 十八连丰”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27.5 万亩,“ 产购储加销” 全链条节粮减损滨州模式全国推广。小麦、肉牛、大豆产业集群入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列全省第一。无棣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省首个农业农村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落户滨州。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新一轮“ 四减四增”
第 2 页 共 6 页

三年行动圆满完成,PM2.5 平均浓度降至 41 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 59.5%。新建改造雨污管网 117.5 公里,主城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 5 座,城市雨污合流管网实现整建制清零,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 63.6%,高出省下达目标 27.2 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达 9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 100%。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12158” 民生实事全部完成,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 79.5%。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城镇新增就业 4.3 万人,城乡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 3.4 万人。9 类困难群众保障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原居安养” 模式全省推广,居家养老试点评估列全国第 2 位。“ 居民服务一卡通” 做法入选人社部典型案例。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317.9 万人,新增参保 4 万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9 所,优化改善 120 余所学校办学条件,入选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中国)吕剧博物馆建成开放,蒲湖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获评“ 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工作表现突出地区” ,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实现“ 零” 的突破,每万人拥有合格全科医生数量保持全省第 1 位。 成功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市人防科普教育体验馆成为全国唯一的人防、消防双国家级科普教育场馆。社会治理持续加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20%、 17%,被确定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两个试点市之一,成为全国唯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方法试点市。 全省首个实现行政复议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公职律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出台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性法规,打造全国首个“ 心安城市”。全市各级“ 一站式” 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受理纠纷 5.7 万余件,调处成功率达 99.2%以上。破获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同比提升 66.9%。新组建成立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消防救援、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较为缓慢,体量较小,尚未形成集群效应。新需求挖掘释放不够,消费新热点偏少,带动作用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在调优调新产业和能源结构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力。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仍不够均衡。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关注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 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4 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完成“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建设品质滨州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至关重要。从宏观环境看,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市发展利好因素加速集聚,动力活力蓄势迸发。重大战略叠加发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实施,一系列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将持续惠及我市。 支持政策加速落地。国务院和省政府围绕促进民间投资、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等领域密集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实体经济基础坚实。 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加速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等等。总体看,我市 2024 年发展稳中向好的势头将更加强劲、进中提质的态势将更加凸显。
综合以上分析,确定 2024 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 走在前、开新局” ,围绕“ 1+1188” 发展格局,聚焦“ 品质之求、精明之路、担当之行” ,坚持发展为要、实干当先、勇争一流,突出“ 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决战决胜 2024”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品质滨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
2024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