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解放日报/2024 年/1 月/31 日/第 014 版要闻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24 年 1 月 25 日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贾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
提出意见。
2023 年主要工作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X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 全市法院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 ZZ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 工作主线,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法院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全市法院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 97.1 万件, 同比上升 25.2%。 面对收案数量增长态势, 全市法院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审结各类案件 95.4 万件,同比上升 23.1%,审判质效核心指标位于全国法院前列。其中,反映当事人司法裁判认可度的服判息诉率 93.3%,位居全国第一;反映案件审判质量的裁判被改判发回重审率 1.2%,保持低位优势,位居全国第一;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人民法院案例库和全国法院优秀案例 428 件,位居全国第一。
一、坚决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和法治上海建设
一年来,上海法院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
职责使命,筑牢超大城市安全防线,助力上海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审结一审刑事案件 2.5 万件。一审刑事案件占一审案件总数的 3.7%,占比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涉恶势力团伙强迫交易案、“ 套路租车” 诈骗案等,共判处罪犯 122 人,坚持除恶务尽,弘扬社会正气。惩治严重暴力犯罪,依法审结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犯罪案件 720 件,判处“ 在瑞金医院持刀砍人案”“ 冰柜藏尸案” 等恶性案件的被告人死刑,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合力“ 打虎”“ 拍蝇”“ 猎狐”,依法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 208 件 265 人,其中原中管干部 2 人、局级干部 4 人、处级干部 25 人,彰显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坚强决心。依法适用刑事缺席审判程序,没收“ 红色通缉令” 外逃贪官冯卫华违法所得,决不让腐败分子享有“ 不义之财”。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守护人民群众“ 钱袋子”,依法审结威氏集团养老集资诈骗案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 847 件,在全国率先研发涉众型刑事案款核验发放平台和债务自助履行平台,受害人可通过平台申报债权、一键获赔,最大限度实现追赃挽损。目前 69.3 万名受害人在线申报,平台发放案款 116 亿元。打击“ 电信网络诈骗”,深入推进“ 全民反诈” 专项行动,依法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案件 4865 件,涉案金额 170 亿元,对缅甸“ 纵横集团”、柬埔寨“ 财神集团” 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成员判处刑罚,坚决打好反诈人民战争。保护人民群众“ 食药安全”,依法审结制售“ 病猪肉”“ 毒大米”“ 假药” 等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 159 件,对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分子宣告从业禁止,斩断食品“ 黑作坊” 生产经营链条,维护百姓餐桌安全、用药安全。撑起未成年人“ 保护伞”,依法审结性侵、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165 件,将实施性侵等特定人员名单纳入从业禁止数据库,供教育机构查询识别,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第 1 页 共 8 页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面对近年来上海严重暴力犯罪大幅减少、 轻型犯罪显著增加的形势变化,全市法院积极适应轻罪治理的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刑事司法理念,认真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深入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依法宣告 1 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 4 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对 19 名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对 1.5 万名轻微犯罪被告人判处缓刑等非监禁刑,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充分发挥刑事二审程序严格把关、依法纠错、权利救济等功能,着力推进庭审实质化,二审开庭率上升 10 个百分点。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认真听取律师辩护意见,推动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切实发挥律师促进公正司法的重要作用。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坚持“ 双赢多赢共赢” 理念,依法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审结一审行政案件 6316 件,同比上升 57.8%。加大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力度,督促行政机关主动纠正不当行为,37.9%的行政争议经协调达成和解,行政案件上诉率下降 14 个百分点,引导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自我纠错。健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旁听、讲评“ 三合一” 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上升 8 个百分点,促进规范执法水平提升。服务保障城市更新,围绕“ 两旧一村”改造,持续深化旧改征收司法执行机制,推动征收平均周期缩短 6 个月以上,该机制获评“ 上海市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二、坚持服务大局,能动履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上海法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上海“ 五个中心” 建设,努力做到X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到哪里,司法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
服务保障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审结一审商事案件 10.8 万件,同比上升
27.7%。接续第 6 年制定实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方案,落实“ 提升商事审判质效” 等
28 项改革举措,一审商事案件审理期限缩短 10.8%,鉴定评估用时缩短 20.7%,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诉讼时间成本,助力上海营商环境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护航企业健康发展,妥善审结涉民营企业商事案件 6.5 万件,与工商联等部门建立“ 法律惠企” 等法律帮扶机制,就保障投资权益、司法惠企等推出百余项改革举措,指导企业合规经营、化解风险,帮助企业提振发展信心,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破产审判“ 及时出清” 和“ 重整救治” 功能,会同市发改委等 17家单位,联合推出破产信息“ 一网通查”、重整企业信用修复等提升办理破产便利度的 35 项措施,办结破产、重整案件 2948 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 32 天,化解债务 3400 亿余元,让僵尸企业快速出清、危困企业脱困重生。审结中科建设公司重整案,成功推动集团控股母公司与下辖 400 余家子公司逾 800 亿元债务“ 一揽子” 化解,3000 余户债权人受偿,企业获得新生,该案入选“ 全国十大破产典型案例”。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沪苏浙皖四地法院会签长三角地区人民法院案例工作一体化备忘录、司法服务保障 G60 科创走廊建设协议等,在适法统一、协助执行、诉讼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协作,助力长三角营商环境竞争力提升。
服务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依法维护金融秩序,审结一审金融案件 18.1 万件,总标的额1726 亿元。发挥金融裁判规则引领和市场导向作用,审结全国首例由投资者保护机构提起的股东代位追偿案等新类型案件,9 件案例入选“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年度十大案件”“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十大案件” 等全国典型案例。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向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出司法建议,推动新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增设多元解纷条款,引导上市公司积极选择诉前调解方式化解纠纷。审结全国首例涉科创板证券集体诉讼案,促成上市公司与 7000 余名中小投资者达成和解,投资者获 2.8 亿元全额赔偿,有力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创设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上海金融法院就前沿法律问题可能引发的金融纠纷进行测试审理,为金融市场提供明确的规则指引,该测试案例成为我国首个入选的“ 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年度案例”,协会称赞该案例为全球新兴的集中清算市场法治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筑牢金融安全司法防线,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内幕交易、“ 老鼠仓” 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 797 件,妥善化解涉供应链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私募投资基金等纠纷,优化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协同善治机制,建立全国首个以金融司法大数据为核心的“ 金融纠纷风险预警平台”,动态防范化解金
第 2 页 共 8 页
融风险。
服务保障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积极推进涉外法治工作, 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审结一审涉外商事贸易案件 4507 件,同比上升 18.5%,涉及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涉外司法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助力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围绕浦东引领区建设,支持浦东新区立法先行先试,准确适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企业破产制度若干规定》等法规,发挥自贸区法庭专业优势,依法审结涉临港新片区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等案件 2877 件;主动对接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司法需求,全面打造“ 调解、仲裁、诉讼” 相衔接的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解纷平台,为中外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便利,用“ 东方经验” 解开中外当事人的法结和心结。营造仲裁友好型司法环境,推进仲裁财产保全电子立案、仲裁机构申请开具调查令等服务升级,依法审结涉仲裁案件 1514 件,助力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全力服务保障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跨域全链条联合服务团队,提供法律咨询、跨域立案、诉前调解等诉讼服务,有效化解涉展会相关纠纷。
服务保障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极行使海事司法管辖权,助力打造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审结一审海事海商案件 1990 件,同比上升 9.3%。深入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出台服务保障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海洋自然资源司法治理审判白皮书,依法审结涉航运保险、船舶融资等案件 180 件,助力提升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能级。首次适用国际海事组织规则,将国际船舶安全标准作为船舶适航的裁判依据,促进海上航行安全。强化涉外海事海商领域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的司法应对能力,为“ 走出去” 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司法保障,彰显人民法院的司法担当。积极传递大国司法开放、包容的信号,推进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推广“ 境外诉讼主体概括性授权委托” 机制,21 家境外航运公司在近 400 件案件中实现诉讼委托手续“ 一次性办理”,上海海事司法公正、高效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服务保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优化保护创新法治环境, 平等保护各类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 5.7 万件,同比上升 38.6%。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司法保护,依法审结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案件 5318 件,有力促进“ 卡脖子” 技术攻关突破、“ 硬核” 科技创新发展。加大对创新主体和创新投入的保护力度,对侵害商业秘密刑事案件实行提级集中管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围绕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发布司法服务保障数字经济发展十大典型案例,依法审理“ 大数据杀熟案”“ 流量劫持案”“ 负面内容压制案”“ 强制弹窗广告案”
等涉数字经济案件,促进和规范数字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加强知名商标品牌保护,审结涉大白兔、云南白药、阿玛尼等商标权侵权案件 1.4 万件,依法追究侵犯迪士尼卡通形象、西门子医疗设备软件等著作权的被告人刑事责任,打击恶意攀附、仿冒造假等“ 傍名牌” 行为。加大对恶意侵权的惩治力度,依法判决侵权人赔偿损失总额 8.2 亿元,其中惩罚性赔偿 5000 万元,同比上升 45.2%,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更加精准有力。审结荷兰美视伊公司诉宁波精成公司侵害汽车零部件发明专利案,适用惩罚性赔偿判决精成公司承担 1000 万余元的损害赔偿责任,不仅让受害者损失得以挽回,更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一年来,上海法院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司法质效的标准,树牢“ 如我在诉” 工作理念,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堵点难点问题,不断优化司法为民举措,有力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司法的新需求。
加强民生司法保障。把暖民心的“ 小案”、顺民意的“ 实事” 办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问题的关切,依法保障民生权益,审结一审民事案件 30.1 万件,同比上升 20.4%。聚力“ 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妥善审理房地产纠纷案件 3.9 万件,依法优先保障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购房人合法权益。办结“ 沪上最大烂尾楼重整案”,市三中院引入第三方投资,推进“ 烂尾楼” 顺利复工复建,避免业主“ 钱房两空”。深化家事审判改革,完善夫妻共同财产申报、心理辅导干预、社会关护等机制,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人身安全保护令》190 份,
第 3 页 共 8 页
为妇女、儿童筑起法治护盾。创新遗产管理人制度,与市民政局联合推出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机制,探索指定邻居、居委会等第三方担任孤寡老人的监护人,建立监护人财产管理和监护情况公示机制,增强司法人文关怀。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依法审理污染大气水域、破坏动物资源等环境资源案件,创新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积极适用集中补植复绿、以劳务折抵赔偿金、购买碳汇等环境损害责任承担新方式,追偿生态修复费用 3900 万余元,让违法者为恢复受损公益“ 买单”。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要求,依法惩治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的行为,推进协同治理,推动最严格的长江保护法律顺利实施。全面落实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对生态环境的预防性、恢复性保护功能,非法进口“ 洋垃圾” 公益诉讼案入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数据库”,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司法样本。
优化便民诉讼举措。围绕当事人“ 只跑一次、最好一次不跑” 目标,推行“ 统一受理、一窗办理” 的诉讼服务模式,健全要素式起诉状、立案材料清单等机制,诉讼服务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升级一站式线上诉讼服务功能,50 余项诉讼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92.3%的案件实现网上立案,90%的诉讼文书实现线上送达,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诉讼服务。全面推进普惠式诉讼服务,为聋哑人士提供手语支持,为老年人开设“ 绿色通道”,畅通“ 无障碍” 服务。
推动纠纷实质化解。深化诉源治理,践行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创建“ 枫桥式人民法庭”,主动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加强与行政机关、仲裁机构、调解组织等协调联动,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诉源治理模式,涌现出“ 甘棠树下”“ 解纷直通车”“ 奉法客堂间” 等一批接地气暖民心的基层解纷品牌,32%的纠纷在诉前通过调解得到化解。治理“ 程序空转”,牢固树立“ 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来走程序” 的司法理念,在全国率先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优化审判指标考核体系,切实解决“ 一事多案、案结事不了” 问题,推动用最短时间、最少程序一次性实质解决当事人诉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通报,上海法院体现“ 程序空转” 治理成效的“ 案
-件比” 指标位居全国第一。落实“ 有信必复”,推动“ 信访 7 天内程序性回复,3 个月内实体性答复”,促进信访矛盾实质化解。
依法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巩固执行难攻坚成果,开展“ 百日执行攻坚”“ 织网行动”“ 雷霆2023” 等专项执行行动,执结案件 19.8 万件,同比上升 18.7%,实际执行到位金额 1400 亿余元。深化执行难综合治理,与市发改委、公安局、住建委、交通委等 45 个部门加强执行联动,完善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10.5 万人次,限制高消费 19.6 万人次,罚款 1019 人次,拘留 1617 人次,追究拒执犯罪 12 人次,强化失信惩戒震慑。加强执行规范建设,研发“ 规范透明执行办案系统”,强化对财产查控、司法拍卖、终结本次执行、案款管理等重点环节的规范管理,推进执行案件全流程网上运行、全链条监控留痕,该项目获评“ 2023 年上海市法治为民办实事优秀项目”。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为自动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发放《自动履行证明书》《信用评价参考书》 ,及时解除限制高消费措施、失信名单 10.7 万人次;坚决杜绝超标的查封、乱查封,灵活采用“ 放水养鱼”“ 活封活扣” 等执行方式,竭尽所能为企业纾困解难。开展执源治理,健全立案、审判、执行衔接机制,做好立案阶段财产保全工作,防止执行阶段“ 无财可执”;发布《信用卡及个人信用贷款案件执行司法白皮书》,加强个人金融消费领域相关纠纷的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多发。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案件示范引领作用,开设“ 弘扬新风尚· 小案大道理”栏目,定期发布典型案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依法审结“ 老人赠房反悔案”,对老人反悔欲撤销附赡养义务的财产赠与协议不予支持,弘扬社会诚信善良风俗。依法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