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解放日报/2025 年/1 月/22 日/第 010 版要闻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25 年 1 月 17 日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贾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
提出意见。
2024 年工作回顾
2024 年,全市法院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大力指导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 公正与效率” 工作主题,紧扣“ ZZ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 工作主线,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推动审判工作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 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融入X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从前端减少诉讼增量,全市法院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 86 万件,同比下降 11.4%;诉前调解成功案件 31.6 万件,同比上升 121.5%,矛盾纠纷多元共治成效逐渐显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上海法院各项指标达标率 100%,反映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的核心指标均优于合理区间;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人民法院案例库案例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高度ZZ责任感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上海法院牢记“ 国之大者”,聚焦上海“ 五个中心”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更加精准、更有力度、更具实效的司法举措服务“ 城之要者”。
支撑和服务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持续优化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理念,审结一审涉投资、经营、担保等商事案件 7.5 万件,接续第 7 年制定实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对上海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举措给予积极评价。推出全国首部涉外司法专题片《老外讲故事· 法治化营商环境》 ,获评“ 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依法维护市场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围绕提升世界银行评估体系中“ 解决商业纠纷” 指标,大力推广诉讼文书送达地址告知承诺、商事纠纷多元调解等机制,构建涉企纠纷化解“ 快车道”,商事案件一审平均审理时间下降至 48 天,企业诉讼时间和成本进一步降低。1 件案件入选全国法院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首批典型案例。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涉企冻结、查封、扣押等措施,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让市场主体放心创业、安心经营。深化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通过上海市联合征信平台为金融机构等提供企业涉诉信息查询服务 9 万余次,为涉诉企业“ 正名”,帮助 2454 家涉诉企业获得 24 亿余元贷款,缓解企业融资困境。充分发挥破产审判拯救出清功能。围绕提升“ 办理破产” 指标,办结破产、强制清算案件 2738 件,化解债务 903.2 亿元,盘活资产 176.9 亿元。会同市发改委等 16 家政府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微企业破产保护措施,推进企业破产信息核查“ 一件事” 改革,构建符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简易破产和司法救治机制,破产案件平均办理用时缩短 121 天,推动僵尸企业及时出清,助力危机企业寻找新机。某民营上市公司因财务危机被下调贷款信用评级,三中院与金融监管等部门多方论证企业重整计划,促推恢复信贷评级,成功引
第 1 页 共 9 页

入投资 7 亿余元,帮助企业“ 重整旗鼓”。
支撑和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助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依法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着力打造国际金融纠纷解决优选地,审结一审涉绿色金融、科创金融、跨境金融等案件 14.9 万件,总标的额 1670 亿元。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回应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司法需求,举办 2024 年陆家嘴分论坛“ 金融法治国际研讨会”,在全国首创金融纠纷概括性先行调解承诺、大宗不动产司法处置等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金融审判执行新机制,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被写入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 。加强中小投资者司法保护。依法惩治欺诈发行、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犯罪,审结全国首例私募基金管理人因不公平分配被判承担赔偿责任等案件,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资管产品清算及赔偿等投资者保护典型案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引领国际规则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最佳方案。持续优化群体性金融纠纷示范判决机制,在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金融委托理财合同纠纷等案件中积极适用示范判决机制,及时维护金融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会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金融监管局、证监局、期货交易所等 18家单位出台“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协同体系”,建立金融风险联防共治、信息通报等机制,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深挖金融司法大数据,研发“ 证券虚假陈述行为协同治理” 等数字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筛查发现“ 名为融资租赁实为借贷” 等 131 个违规线索,主动推送金融监管部门,推动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协同善治。
支撑和服务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聚焦上海构筑全球贸易枢纽的目标,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审结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案件 6299 件,同比上升 16.2%。一中、海事、金融等法院审结的 3 起案件准确适用国际条约被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收录为入库案例。推进涉外纠纷多元高效解决。优化涉外审判专业化机构布局,设立上海国际商事法庭,集中管辖涉外商事案件,探索涉外商事纠纷解决“ 上海范式”。升级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25 家涉外商事仲裁、调解、公证等专业机构入驻平台,提供仲裁保全、委托翻译、外国法查明等在线服务,平台启动一年来在线访问量 6.3 万次,为中外当事人提供多元高效的商事纠纷解决路径。支持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建设。保障《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实施, 发布支持海事仲裁高质量发展审判白皮书, 审结仲裁司法审查案件 1661 件, 同比上升 9.7%,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仲裁裁决予以充分尊重和支持。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明确临时仲裁司法审查管辖,研究制定配套审理指引,依法支持仲裁保全、仲裁调查,仲裁友好型司法环境持续优化。
支撑和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上海国际航运能级提升。聚焦上海增强航运枢纽功能的目标, 审结一审海事海商案件 2234 件, 同比上升 12.3%, 船舶扣押预担保等 4 项审判机制获评 “ 全国海事审判四十周年有影响力的调研成果”。增强海事司法管辖吸引力。加快推进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设立宝山国际邮轮港审判站,支持北外滩航运争议预防与解决中心建设。推广运用境外诉讼主体概括性授权、管辖协议示范条款等具有全国引领意义的创新机制,当事人主动选择上海法院管辖的海事案件逐年上升。发布服务保障航运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情况通报,积极回应航运保险、再保险市场培育需求。推动航运数字智能绿色转型。参与区块链赋能电子单证地方立法,推出全国首个海事审判领域区块链证据审查指南,通过航贸电子提单数据等各类电子证据的跨链核验,辅助法官高效查明法律事实,助推航运产业健康发展。支持数字航运创新实践,研发“ 航运链全要素智能分析系统”,推进海事司法与航运大数据集成共享,借助港口、船舶、货物三位一体的航运链数据分析,促推海事司法提质增效。助力打造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联合航空争议调解中心等共同成立全国首个航空争议一站式解决平台,设立航空案件专门审判站,审结涉航空货物旅客运输、飞行员劳动争议等航空纠纷案件 1420 件,发布航空纠纷化解十大典型案例,以高质量司法助力航空服务能级持续增强。
支撑和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激发创新,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 5 万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持续增强。司法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发布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意见,加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成果保护,审结
第 2 页 共 9 页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等技术领域案件 1350 件,支持企业“ 硬核科技”“ 卡脖子技术” 创新发展。依法保障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成果和数据权益保护,发布涉影视产业及网络游戏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审结涉 AI 换脸、电商直播等数字经济案件 2310 件,促进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成本,对主观恶意大、侵权危害后果严重的案件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 判赔金额同比上升 132.4%, 让恶意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支撑和服务其他重大战略实施,加强高水平司法供给。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联合苏浙皖高院建立长三角集群产业跨地域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制发跨域执破衔接等司法协作意见,发布长三角地区法院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牵头推动民事、商事、知产、金融、环境资源等审判领域法律适用问题达成共识,以高质量司法协作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对标浦东新区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法治需求,会同市检察院、司法局联合制发关于加强浦东新区法规适用工作意见,在破产审判体系、国际商事审判机制等方面支持更大力度改革创新。浦东法院积极参与浦东新区法规的制定及实施,依法适用《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发展若干规定》等法规,审结相关案件 2659 件,促进浦东新区先行先试“ 再提速”。服务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发挥自贸区法庭专业优势,出台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 10 项举措,联合成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保障基地、涉外商事一站式争议解决中心,构建自贸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商事纠纷高效化解新模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践行“ 两山” 理念,审结一审环境资源案件 1242件,推广增殖放流、补植复绿、碳汇代偿等替代性修复方式,判赔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1.3 亿元,同比上升 233.3%,督促破坏者变为保护者,助力美丽上海建设。某工程公司将 8 万余方工程渣土倾倒在公益林中,导致 85 亩林地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三中院认定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并判决承担林木损害修复等费用 2000 余万元。
二、树牢人民城市理念,以为民情怀做好民生司法保障工作
一年来,上海法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严明司法依法惩治犯罪,以暖心审判为民排难解纷,
努力把司法为民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审结一审刑事案件 2.2 万件,判处罪犯 3.2 万人,同比分别下降 11.1%和 8.8%,刑事案件数量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助力上海打造全球最安全城市。从严从重惩处重大恶性犯罪。审结故意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 598 件,同比下降 16.9%。依法严惩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报复社会等重大恶性案件,震慑犯罪、安定人心。全链条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会同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制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办案指引,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案件 2839 件,严惩幕后“ 金主”、组织头目和骨干分子,全力追赃挽损,挽回经济损失 2.1 亿元,守好人民群众“ 钱袋子”。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聚焦农贸市场、网络餐饮、保健药品等重点领域,审结制售“ 假牛羊肉”“ 伪劣医美药品” 等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食品药品犯罪案件 107 件,对 8 名罪犯依法判刑并宣告从业禁止,坚决斩断食药领域黑灰产业链,全力守护千家万户“ 舌尖上的安全”。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犯罪案件 269 件,同比上升 29.3%,严惩“ 影子股东”“ 期权变现” 等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彰显“ 出重拳、零容忍” 的反腐决心。深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判处刑罚的行贿者人数同比上升 40%,让“ 围猎者必须付出代价”。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格区分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依法宣告 9 件公诉案件 10 名被告人无罪,对 20 件案件裁定准予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其中 7 件因醉驾司法解释发生变化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对 1.2 万名轻微犯罪被告人判处缓刑等非监禁刑,做到罪刑法定、宽严有度。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民生案件。“ 小案” 连民生,民生连民心。依法审结一审涉婚姻家庭、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事案件 29.6 万件,通过办好百姓身边案,积极传递司法温度。保障业主安居权益。审结物业及相邻关系纠纷案件 1.6 万件,会同市司法局推动各区成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首案示范、实地调查、现场说法等方式推动物业纠纷高效化解,促进解决小区垃圾管理不规范、绿化养护不到位、公共收益账目混乱等问题,营造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