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法院报/2025 年/5 月/29 日/第 001 版
用法律思维培育好互联网“ 原住民”
——“ 以案为鉴
守护孩子的数字未来” 最高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保护“ 公
开课” 侧记
本报记者 王丽丽 本报见习记者 李欣妍
“ 六一” 国际儿童节前夕,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大礼堂内气氛热烈,欢快的气息在每个角落流
淌。
5 月 27 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协办的“ 以案为鉴守护孩子的数字未来” 最高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保护“ 公开课” 在各大媒体平台同步直播。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相关同志以及学校师生家长、媒体代表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 互联网﹢ ” 浪潮中为孩子筑牢安全防线,守护数字时代的成长之路。
防沉迷: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更多写作资料+微信:】
“ 明明,该吃饭了!” 家长端着盘子呼唤,孩子却盯着 iPad 屏幕纹丝不动,指尖在屏幕上飞速滑动。
家长又叫了几遍,孩子依然沉浸在游戏里,根本没听见。
过了一会儿,孩子突然说:“ 妈妈给我充值一个冲锋枪吧,这样我就能打得更准了。” 家长一听火了:“ 天天就知道玩你那破游戏!”
说着,两人就开始抢 iPad,妈妈气得想砸掉 iPad,画面定格在两人将 iPad 举过头顶的瞬间。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学生演绎的情景短剧,戳中了现场家长的痛点。
“ 互联网在给未成年人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蔡金芳介绍,之所以举办这堂“ 公开课”,就是要依托真实案例,为家长们支招,如何在网络时代更好地保护孩子们。
当活动主讲人、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孙铭溪展示“ 未成年网民网络依赖比例达 20.2%” 的数据时,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叹息。
“ 看完情景演绎,我想问问现场的家长,家里有‘ 同款家长’ 或者‘ 同款孩子’ 的,请举牌。”孙铭溪话音一落,只见许多家长尴尬举牌,有人低声感慨: “ 孩子一拿起手机,常常就像被施了魔法,难以自拔。”
孙铭溪随即以 AI 动画展开脑科学解析,当多巴胺、皮质醇等神经递质的作用直观呈现,家长们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焦虑抑郁不是“ 矫情”,而是生理机制的真实反应。
“ 部分孩子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有的豪掷数十万元用于充值打赏,有的因遭遇网络欺凌陷入心理困境,还有的因游戏诈骗、见网友而遭受侵害,甚至模仿不良行为滑向违法犯罪深渊。”孙铭溪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在集中审理涉网民事纠纷过程中,这些痛心的案例令人警醒——数字世界虽精彩,但若缺乏正确引导,便可能化作吞噬孩子童年的黑洞。
“ 请问在座的家长,有没有制定家庭上网‘ 公约’ ,或设定家庭无网日的?”
“ 您是否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家长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责任呢?”
……
互动问答环节,孙铭溪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二条、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九条、2024 年 1 月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内容进行了解读。“ 那么科学防沉迷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 一位家长不禁问道。
第 1 页 共 4 页

“ 首先,如此多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家庭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家长可以名正言顺地‘ 依法管理’ 。” 孙铭溪笑道,在场的家长听到这里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