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怎么设计、怎么执行,直接关乎调研目标的顺利实现。2003年,浙江省委决定开展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工作,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在确定拟接访县时明确提出,浦江信访问题多、矛盾集中,群众意见比较大,就到那里去。2017年,进一步强调,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寥寥数言,却是振聋发聩:领导干部调研一定要往矛盾“窝”里钻!
矛盾“窝”中聚民情。“窝”就是各种矛盾问题集中显现的地方,是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领导干部看到矛盾“窝”当然不能绕着走、避着说、躲着干。矛盾“窝”中出业绩。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领导干部只有直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才能作出关键有效的对策,让人民群众真真正正地受惠受益。矛盾“窝”中筑根基。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围在一张桌子上”研究问题,在矛盾“窝”里相互掏“心窝子”,既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物理距离,也拉近了心理距离,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心意相通,密切了D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厚植了我们D的执政根基。
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调查研究好像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让别人知道我在调查研究,我在忘我工作,我在接触群众。而这个‘功能’在一些人那里似乎渐渐变成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功能,调查研究的本来目的倒变成次要的,甚至可有可无的了。”这提醒我们,调查研究要真往矛盾“窝”里钻,杜绝调研中的形式主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等,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完全忘却了调研的初衷。在实地调研开展之前,尤其要防止搞“印证式”调研,如果带着刻板印象和预设结论到现场去找支撑的证据和材料,那么必然会对群众的呼声和矛盾的焦点视而不见。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尤其要防止搞“悬浮式”调研,如果调研时“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那么调研者从一开始就处于两脚不着地的“被调研”状态。在实地调研结束后,尤其要防止出现“烂尾式”调研,如果只“调”而不“研”,只重视收集资料而不认真地整理和分析资料,无意无力对生动的实践材料和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调研成果无法上升到政策和理论层面,也就无法解决矛盾问题、推动发展进步。[最新热点素材&尽在【公众号:%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