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民晚报/2025 年/1 月/5 日/第 002 版要闻
让物证“ 说话”,为破案提供线索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杨帆的故事
本报记者 解敏
在操作台前,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正处理一只沾满泥浆、恶臭扑鼻的袜子。经过 5 小时的细致工作,他从袜口卷边提取到了关键生物信息,锁定了一个有前科的盗窃人员。
自 2014 年从警以来,杨帆经手的生物物证超过 1 万件,为 2000 多起刑事案件提供了关键线索,仅在 5 年内就直接助力破获了 46 起命案积案。他率队帮助 230 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他还勇于创新,研发出“ 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为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处理检材一丝不苟
追求“ 极致” 是同行对杨帆的一致评价。在处理检材时,他总会反复论证,甚至略带强迫症地用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
1997 年初夏,淀山湖畔发现一具无名女尸,案件因无死者身份、无社会关系可排查、无侦查和技术手段可使用而成为“ 三无” 案。24 年后,这起案件再次摆到了杨帆的面前。“ 用最新技术对当年的物证再检验、再突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他把死者贴身衣物的隐私部位剪成几十片,交叉运用多种新科技,最终提取到了两名男性的生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