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信: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南宁日报/2022 年/5 月/23 日/第 008 版阳光同行
志愿帮扶在身边 扶残助残传温暖
——南宁市残联纵深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服务
本报记者 何任朗 通讯员 谢长伟 李俏颖
日前,自治区残工委启动了“ 万众携手向未来” 扶残助残行动,“ 万人” 助残、“ 万家” 关爱、“ 万企” 助力,形成全社会尊重、帮助、爱护残疾人的良好氛围。5 月 15 日全国助残日当天,由南宁市残疾人联合会、西乡塘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承办的“ 八桂助残· 邻里守望——关爱身边的残疾人兄弟姐妹” 助残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正式拉开了广西“ 万人” 助残行动的序幕。从边远山区到城市社区,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将爱的力量传递到残疾人身边,让爱的阳光温暖邕城每一寸土地。
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根据实际需求开展“ 万人助残、万家关爱、万企助力” 活动,为残疾人广泛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把志愿服务送进社区,送进家门,送进心坎,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形式,开启“ 南宁 365 天,天天都是助残日” 志愿服务新模式,不断擦亮我市“ 残健互助,蓝灯指路” 志愿服务品牌,让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共享美好的生活。
完善队伍建设 延伸帮扶触角
近年来,南宁市组建了“ 县残联+乡镇+村(社区)” 三级网格化扶残济困志愿服务队。横州市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及村(社区)残疾人协会新模式,全市 17 个乡镇及 308 个村(社区)残协均成立了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队,把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推向纵深,把志愿服务触角伸向每一位残疾人及家庭。
目前,横州市已打造了庞大的志愿者助残网络体系,现有志愿服务队 362 支,扶残助残志愿者 2000 多人,全市社会助残志愿者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横州市还通过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助残服务,主动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扶残助残工作,实现扶残助残由单一服务变为多元服务,并为残疾人提供“ 一助一、多助一” 服务,打通了为残疾人服务的“ 最后一道屏障”。
近年来, 南宁市通过完善组织, 将爱延伸传递。 在市残联及各级残联部门的引导下, 各县 (区、市)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队与各村(社区)残协互结对子,以各村(社区)残协作为沟通基层残疾人与社会助残力量的桥梁,分类收集残疾人需求,从衣食住行到增收创收,从物质改善到精神升华,为残疾人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丰富平台载体 扩大品牌影响
2019 年 5 月 20 日,西乡塘区残联开启“ 残健互助进社区蓝灯助残公益行” 志愿服务项目,截至 2022 年 5 月,共组建 80 支“ 西乡塘区残联残健互助志愿者服务队”,注册志愿者 5000 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 2 万小时,举办助残公益进社区活动 15 次。
近年来,我市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国际志愿者日以及各种重要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在 2021 年国际残疾人日期间,我市组织开展“ 八个一” 系列助残公益活动,各县(市、区)同步开展 13 场专题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 400 多家爱心企业,筹集资金物资价值近 250 万元,1.5 万多人次残疾群众受益,这也是近年来南宁市开展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助残公益活动。我市“ 残健互助,蓝灯指路” 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资料+微信: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在 2021 年“ 世界自闭症日” 期间,我市成功举办“ 点亮蓝灯,关注自闭症儿童” 宣传活动,有超过 1000 个由单位、个人拍摄“ 点亮蓝灯” 活动的短视频通过网络传播,引导全社会关注自闭症群体。2021 年结合X史学习教育,我市组织爱心企业举办“ 我为残疾人送岗位” 残疾人专场招聘会 26 场,提供 5000 多个就业岗位供残疾人选择,解决了 496 人的就业问题,为残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广大残疾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架桥牵线聚力 多元扶残助残
今年 5 月 15 日,“ 喜迎二十大,助力乡村振兴——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南宁市残联携手爱心企业助残捐赠暨健康义诊活动” 走进邕宁,为残疾人进行爱心募捐,并提供义诊服务。当天,马山县、兴宁区、南宁高新区等县(区) 、开发区残联部门同步开展 12 场专题宣传活动。
近年来,我市实施就业、康复、教育等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并拓展助残内容,如:在托养工程“ 阳光家园计划” 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医生志愿者上门为残疾群众评估康复情况;通过赠送生产物资、技术培训、代购销售、共享信息等形式帮助残疾群众创收增收,把项目助残和志愿助残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我市还充分依靠首府区位、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资源优势,购买社会服务,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有序参与到社会化助残服务体系建设中,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