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上海科技报/2022 年/11 月/30 日/第 001 版
激活肌体细胞 深耕专责主业
——市政协科协界别五年履职记
本报记者 姜晓凌
“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为绿色发展增势赋能”“ 着眼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构筑良好科技金融生态圈”“ 强化基础研究,不断提升上海创新策源能力”“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做优做强五型经济” “ 营造人才引育‘ 大生态’ ,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强磁场’ ” ⋯⋯翻开近 5 年来,市政协常委,市科协X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代表市政协科协界别的常委会发言主题,“ 科技创新”“ 人才引育”等关键词映射出市科协界别着力深耕专责主业,围绕中心任务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的影子。
《关于推动解决科技型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建议》 《关于共建共用大科学装置,服务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关于支持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为本土芯片企业构建平等竞争环境的建议》⋯⋯这 3 个被第十三届市政协评委“ 优秀提案奖” 的提案,则是科协界别强化委员岗位责任,鼓励支持广大委员立足本职岗位,扎实有效投身上海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的具体实践。
5 年来,市政协科协界别的 22 名委员深入调研、团队合作,注重针对性和可行性,力求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在点子上,积极助力科学民主决策、精准有效施策。5 年的履职,生动反映出科协界别脚踏实地,以协成事,高质量参政议政的深刻变化。
建言实,聚力“ 高质量”
重点聚焦围绕市政协年度调研重点课题,紧紧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
及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提出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2019 年,针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绿色发展,从把“ 存量” 摸清、把“ 变量” 找准、把“ 增量” 做足 3 个方面,提出了建设“ 绿色” 资金池、技术库、项目库、数据库,推动集成创新应用示范;以设立科创板为契机,培育“ 绿色+科技” 优质产业和企业,设立“ 示范区绿色发展银行”;构建长三角“ 大科普” 生态圈,加强绿色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等建议。
2020 年,瞄准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的总开关,组织专家共同调研。在当年的市政协常委会上,呼吁尽快补齐“ 上海在世界科学理论、原创思想方面贡献还不多” 和“ 对创新策源的支撑功能发挥不足,基础研究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2 个短板,要“ 强根基”,人才培养引进并举;“ 通脉络”,推进体制机制重塑,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激励机制;“ 壮筋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打通从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品的产学研链条“ 堵点”;“ 筑高地”,提升平台载体能级,发挥张江大科学设施的集群优势,将张江科学城打造为世界级基础研究试验特区和科学高地和发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集聚和带动效应,将临港打造成全球顶尖科学家社区和具有强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协同创新高地。
2021 年,围绕如何做优做强五型经济,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认为应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疏浚战、 复合型创新人才聚集战和创新生态培育持久战这 “ 四大战役”,推动“ 五型经济” 能级从“ 加法效应” 向“ 乘数效应” 转变,为上海塑造比肩全球顶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022 年,就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引育,在市政协常委会上发言提出提升“ 四个度”,即对接国际标准,提升制度的精度,研究制定国际人才发展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探索打造国际人才制度创新协同示范区;突出全球视野,提升平台的广度,聚焦世界前沿领域,进一步发挥重量级实验室的集群优势;坚持世界胸襟,提升治理的温度,升级“ 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 两张网” 的
第 1 页 共 3 页
国际化服务程度,延拓至引才聚才、服务人才的全领域;彰显城市品格,提升文化的浓度,建立
人才“ 容错” 机制,给予顶尖人才更大的试错空间。
5 年来,科协界别始终聚焦新阶段、新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找出参政议政立足点、切入点和发力点,实现高质量履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选题准,提案活起来
高质量的提案建言从何而来?答案是深入基层调研。
5 年来,科协界别积极发挥界别委员的专业优势,依托市科协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4 个专业委员会,共提交大会发言 4 篇、提案 560 件,其中委员个人或第一人提案
84 件、 个人提交社情民意 32 篇。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一次全会以来, 市科协共提交界别提案 26 件,涉及科创企业服务、科技人才工作、科技团体建设、城市建设管理、科学普及等方面。其中,《关于共建共用大科学装置,服务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关于支持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为本土芯片企业构建平等竞争环境的建议》 《关于推动解决科技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