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6 月/16 日/第 001 版
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白雪洁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使得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指向,即自主可控。在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被列为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如果从“ 链” 的角度来诠释,现代产业体系是由“ 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等串联而成,产业链供应链是链接的核心。因此,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是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自主可控能力,要从根本上增强我国产业体系的技术竞争优势和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既切实顺应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的需求,又充分发挥我国的大国经济优势和制度优势,整体提升我国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
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应当具备创新引领、要素协同、结构优化、链条完整、竞争力强、体制顺畅等特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协作,实现产业整体从比较优势到核心竞争优势的塑造, 使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现代产业体系有四种自主性来源:一是核心技术,二是标准,三是商业模式,四是资本联盟。其中,核心技术是其他自主性来源的基础。因此,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能够“ 控技术”“ 控标准”“ 控市场”“ 控品牌” 的产业体系。
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不意味着所有产业都需要自主可控,也并不需要自主可控的产业在同一时序内都能实现自主可控或所有地区的产业都自主可控。按照现代产业体系的一般构成,可以分为“ 要素—主体—结构—制度环境” 四个层面,对照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前述特征,针对当前我国产业体系面临的有创新、无精尖”“ 有要素、弱协同”“ 有主体、缺活力”“ 有产业、少融合” 等突出问题,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构筑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体系。着眼于核心要素,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突破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 卡脖子” 问题。判断某一技术是否为关键核心技术,主要由技术的核心价值性、延展性和难以复制性决定。判断某一产业是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则要看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对该技术所在整个技术体系的掌握程度,是否有足以克服该技术发展瓶颈的科学理论支撑体系和技术装备能力,以及稳定的高端研发人才队伍。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先要实现创新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畅通高效与有机结合,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方面,多渠道加强基础研究人才、资金等支持投入,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创新环境,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另一方面,推动创新链从知识创新到核心技术环节的有效转化。其次,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补足技术链,瞄准重点产业,优先进行技术瓶颈突破,聚焦技术链“ 薄、弱、缺” 环节,补足技术的短板和弱项,增强商业投资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技术的驱动,加强技术链跨国合作;推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注重产学研融合。最后,要发挥引领性科技成果的“ 头雁效应”,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畅通成果转化链条。
第二,培育“ 链主” 企业,构建“ 以我为主” 的价值链体系。首先,明确“ 链主” 企业的特征和培育标准,从技术创新能力、行业标准制定、品牌效应和市场控制等层面,系统构建“ 链主”企业培育标准,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和具备关键性“ 卡脖子” 技术突破能力的企业的培育。其次,增强“ 链主” 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主体地位,对已具备一定创新链、技术链的控制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