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韶关日报/2022 年/11 月/4 日/第 A01 版
以产业为路 与趋势为友
——老工业城市韶关转型升级综述
韶关日报记者 吴梦雁 通讯员 陈立新
2022 年 11 月初,坐落于粤北韶关的宝武集团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原韶钢松山),一座由停产废弃老厂房改造的世界首例钢铁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飞速整合分析数据,进行智能化指导操作,实现高炉稳定高效生产⋯⋯
这个藏在老厂房里的“ 智慧魔方”,于 2018 年 12 月 27 日整体切换上线,首次在业界建立了贯穿炼铁、烧结、焦化的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了距离 5 公里以上跨工序、跨区域、远距离的大规模集控和无边界协同。
当年过半百的老钢厂迈进数字化操作时代,拥有“ 华南重工业基地” 辉煌史的韶关,成就了“ 不一样的钢铁”,也播下了新旧动能转换的种子,迎来了产业发展的万千气象:传统企业“ 工改工”、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现代农业、旅游等产业,致力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围绕结合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粤北韶关筑牢“ 压舱石” 稳住“ 基本盘”,着力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传统产业“ 二次创业”
清晨鸟鸣时,林海茫茫的粤北山河大地,炉火熊熊、钢花璀璨的工厂开足马力,院士团队、
新型研发机构破解着科创的密码。
行走在这座“ 中国锌都”“ 有色金属之乡”,既能感受干事创业的热潮,也能听闻流传的辉煌与佳话——新中国成立后,韶关曾是华南重工业基地,培育了 200 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创造了全国第一座土法铀水冶厂、广东第一辆汽车等广东乃至中国工业史上诸多“ 第一”,也烙下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 工矿精神” 印记。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双区” 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省高质量加快构建“ 一核一带一区” 区域发展格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永恒的命题。粤北韶关亟待直面产业发展不足、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人才和资源大量流失等难题,寻找重塑优势、换道领跑的路径。
既要大象起舞,亦要蚂蚁雄兵。唯有打造传统优势产业“ 梦之队”,不断培育新兴产业“ 新
秀”,才能实现产业发展“ 星月齐辉”。
2021 年来,在全省率先推行“ 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 全面深化改革的韶钢生产车间里,转型升级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一招:采用激光与双目视觉识别实现精准定位的连铸大包自动浇钢项目,让机器人替代员工完成大包滑板油缸、长水口装拆、烧氧引流、中包测温取样、添加保温覆盖剂等操作,在行业内首次实现“ 大方坯连铸自动浇钢”,既提升了作业的精度,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提高了高空、高温环境下的作业安全系数⋯⋯
同样率先试行“ 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 的韶关冶炼厂,锌精馏生产车间的精炼炉内,一项被国际燃烧学界称为 21 世纪最新一代燃烧技术,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 硬科技”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实现平均节能率为 30%以上、烟气无 CO 产生,NOx
第 1 页 共 3 页

排放控制在 30mg/m3 以下⋯⋯
这场在全省率先推出的“ 双变” 改革试点工作,是老工业城市韶关促进“ 厂区—园区—城区”服务功能互动发展,示范带动老厂老矿进行园区化改造,引导工业企业入园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粗放、低技术水平、高消耗转向集约、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实现“ 二次创业”的“ 破冰之路”。
推开这扇“ 双变” 改革之窗,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和全省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韶关正不断盘活老工矿企业、激发传统企业新活力、腾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提供产城融合新示范。
目前,韶关在全省率先推出 3 批 11 个“ 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 改革试点,牵引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已盘活土地 5945 亩。
当传统产业的“ 二次创业” 厚积成势,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把产品做精、产业做大、品牌做响,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添砖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