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5月,全市新增就业大学生3.94万名,其中博士89人、硕士828人;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引进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49名;新晋升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803名;开展技能培训7.8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培养1.26万人次,专账资金累计使用3.75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1%;高标准完成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考核任务,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全市户籍法定人员参保率98.93%;完成工资支付监管平台注册在建项目958家,实名制管理28.56万人,工资发放58.87亿元,线上发薪率达到91.65%,六项制度上传率73.7%;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2033件,结案率88.63%。
1、全面推进人社数字化改革。一是建立健全数字化改革推进机制。建立“四横四纵”总体架构,组建数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实行实体化运作,落实“例会推、专班干、定期通报”等工作推进机制;积极争取省、市数字化改革任务“揭榜挂帅”,获得3个省厅试点。二是梳理人社核心业务。聚焦“重大任务、年度目标”,根据市政府考核目标和省厅绩效考核目标,形成“一本账、三张清单”,经过3轮梳理,共梳理形成核心业务任务34项、分任务90项、事项288项,“重大任务”核心业务任务25项、分任务51项、事项165项,初步搭建起人社核心业务库。三是创新谋划“人才管家”数字化改革项目。建设以一个人力资源数据仓加“智办服务、智能应用、智治分析、智控管理”四大应用体系,通过“一码直通+一键直享,一库集成+一屏全览,一网通办+一体应用”,实现全周期创新创业、全链条引才用才、全方位整体智治。全省率先上线应用系统,明确数据需求28类、295个数据项,目前已打通跨部门、跨层级系统24套,对接数据接口34个,归集102万条人才基础数据,合计形成170万条人力资源数据,上线13张“人才管家”分析图,“人才码”上线54大项101小项线下服务事项,点击量超过55万次。四是打造“越安薪”数字化应用。全面梳理分析劳动监察23项监管事项、118项行政检查事项、103项行政处罚、18项行政许可,从用工主体、劳动者和政府侧确定重点问题清单,通过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平台互联,构建多跨协同执法流程,促进执法信息共享、执法系统衔接、执法流程协同,全面推进劳动监察执法智慧监管。五是打造“越匠慧”数字化应用,以“职业培训券”为切入点,以产业、人才发展高频需求为导向,建设职业培训链、技能人才服务链、产业发展链三链融通,劳动者技能、就业、晋升有机衔接,政府服务、监管、决策精准到位,全产业、全领域、全职业周期的技能人才智慧平台。
2、更大力度招引人才。一是组织开展“活力XX智引全球”2021招才引智春季专列驻点引才、高校行、海外招才活动。累计走访对接高校469家、高校外科研、人力资源机构195家,拜访对接副教授以上专家1017名,其中院士33名,达成博士以上人才意向1126人、科技项目合作意向490个、平台合作意向42个,收到简历5.2万份;推荐82名人才申报国家领军人才计划,并通过工信部形审。二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举办第三届XX人力资源发展大会,发布XX三大“万亩千亿”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和《2020XX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白皮书》,签订28个合作协议,成立XX名士乡人才发展有限公司、XX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全国56家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和72家职业院校与我市300余家重点产业企业开展洽谈,达成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初步合作意向73项,校企合作初步意向242项。三是抓好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定印发《XX市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管理办法》,明确扶持政策和措施;筹备开展“万亩千亿”新产业人才全球创新大赛,已征集到符合条件88人;组织开展2021年度博士后设站单位人才和项目需求摸排,全市共上报人才需求191个,项目需求44个。组织实施“名校名城”博士后对接活动,全国27所高校44位博管办老师与我市55家博士后设站单位现场对接,达成初步对接意向31个。开展博士后工作专项辅导和服务,对33家博士后工作站进行考核评估,推荐考核优秀工作站10家,申报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55项。四是积极推进职称评审工作改革创新。制定印发《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通知》,向全市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下放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14家单位开展自助评价试点。1—5月,全市取得高级职称1810人,初定职称993人,其中初级907人、中级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