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广东建设报/2025 年/1 月/24 日/第 008 版行业观察
广东多个重点交通项目陆续建成
构建区域交通发展新格局
广东建设报记者 赵文霞
2024 年,广东多个重点交通项目陆续建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 开路先锋”。从跨海大桥到穿山隧道,从高速公路改扩建到铁路项目贯通,这些项目正重塑着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区域的交通版图。
(一)跨海通道建成通车打通区域交通“ 大动脉”深中通道
破“ 圈” 连通,创 10 项“ 世界之最”
世界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世界上最长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跨径全
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
2024 年 6 月 30 日 15 时,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历时 7 年筹备、7 年建设,创下 10 项“ 世界之最”,深中通道“ 深中连接” 的宏伟“ 施工图”,终于落地成为“ 实景图”。作为集“ 桥、岛、隧、水下互通” 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路线全长约 24 公里,设计速度 100 千米/小时,项目概算总投资约 460 亿元。
深中通道所处海域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且工程建设受航空、水运、环保等多重因素限制,项目建设克服了无数世界级技术挑战。在东人工岛,项目团队攻克了海域深厚软基超深超宽基坑集群工程施工阶段防渗止水及回填均匀控制难题,破解了深基坑施工抵近构造物小变形世界难题;在深中大桥,项目团队研发了正交异性桥面板 U 肋双面埋弧全熔透焊接工艺,保障了钢桥面板的质量稳定性;在中山大桥,项目团队创新采用“ 超宽钢箱梁设计及架设”“ 斜拉索预张和主梁分阶段焊接” 等技术,解决了主梁架设大变形、斜拉索张拉小空间的技术难题。
作为世界级超级工程,深中通道补上了珠江口“ A” 字形交通骨架的关键一“ 横”,将进一步打破“ 圈” 之间的边界。
黄茅海跨海通道
“ C 位” 出道,首创 7 大创新技术
首创 5 座“ 小蛮腰” 造型主塔、全离岸海洋环境下 TY 型墩施工技术、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桥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减震耗能装置⋯⋯
2024 年 12 月 11 日下午 3 时,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以一道弧线划过海洋,被形象地称为“ 大 C 湾”。路线全长约 31 公里,跨海长度约 14 公里,双向六车道,设置高栏港大桥和黄茅海大桥 2 座主桥,隧道 2 座,互通 4 座,服务区 1 处。
黄茅海跨海通道首次创下七项创新技术,在“ 工程奇迹” 中,最吸睛的是其首创的 5 座“ 小蛮腰” 造型主塔,主塔均为纤腰独柱式异形索塔,塔高 254.7 米,相当于 90 层楼的高度。在 5 座主塔“ 利剑” 之外,黄茅海跨海通道和高栏港大桥之间呈弧形的非通航孔桥上的 19 个桥墩,宛如护卫兵,连通着两座通航孔桥。这正是项目的另一技术新亮点,即全离岸海洋环境下 TY 型墩施工技术。这种设计将常规设计的两根墩柱合并成一个,不仅能减少桩基和墩身的数量、盖梁的重量、对水流的阻挡,还与海上“ 小蛮腰” 主塔的设计风格保持一致,达到美观稳定的效果。
第 1 页 共 4 页
作为打通珠三角连接粤西沿海地区的重要突破口,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后,珠海到江门的通行时间从 1 个多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左右,为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地区的产业、科技、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二)高速公路多线齐开
驶入经济发展“ 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