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1 月/4 日/第 004 版教育学
深化高校数字化改革
杭州师范大学数字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郭旭鹏
数字化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高校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选择。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为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了数字转换、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等阶段,下一个阶段的数字化改革必将成为高校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必答题和必修课。高校在深化数字化改革的新征程中, 唯有精准深入把握复杂多元的新挑战, 方能提出更加务实高效的新对策。
高校数字化改革面临新挑战
数字化改革是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X的领导和经济、ZZ、社会等全过程各方面。高校推进数字化改革,既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多跨重构,也要面临教育教学中的思维习惯陈旧、数字素养不高,经费投入、技术人员保障不足,组织适应能力较弱等多维度综合性挑战。
第一,战略模式难以选择。战略模式选择对于高校数字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资金、资源、运维等保障能力比较有限的高校,在选择数字化改革战略模式时,会借鉴政府、企业及其他高校现成的数字化平台并加以改进,以满足师生数字化体验和需求。数字化资源较为丰富、数字化能力较强的高校,会努力探索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系统性转变,积极打破“ 孤岛”、转变观念、重塑工作流程,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开展、科研管理、服务保障的方式。受制于资源要素、组织适应性等实际,不少高校会围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高频业务进行数字赋能,同时对多跨场景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战略模式选择除了与高校自身资源状况和组织适应性有关以外,思想认识也是其关键影响因素。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