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3 月/17 日/第 004 版教育学
发挥劳动教育“ 增智” 功能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陶青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 增智” 的育人价值。而要从根本上发挥劳动教育的“ 增智” 功能,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和认识人的思维。
从思维看劳动教育为何“ 增智”
从根本上说, 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 并不存在所谓单一的、 孤立的思维官能。思维方式指的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即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 形成与问题和困难相关的暗示或观念, 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思维训练则是发展好奇心, 促进暗示的连续产生, 形成质疑和检验的习惯,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 控制观念的有序流动, 使结论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上, 将行为从常规、 习俗、权威、任性、喜好和偏见中解放出来。
思维并不与行为相对立,而是与行为紧密相关。思维为行为提供方法和指导,行为为思维提供目的和意义。用宋代思想家朱熹的话来说,即是“ 知行常相须”,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来说,即是“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因此,知与行之间没有鸿沟,需要将两者统一起来。
传统思维观将思维局限在头脑之中,进行纯粹的“ 概念演绎”,仅仅将逻辑学或数学作为思维训练的最佳学科,这完全是一种迷信。事实上,从种田、烹饪、缝纫到商品买卖,任何有价值的社会劳动都可以“ 增智”。学校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劳动教育的智力可能性——利用劳动教育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有意义的探究和实验,促进细致、准确的观察,提高观念和暗示的丰富性和连续性,形成慎思、明辨和笃行等反省思维习惯。
发挥劳动教育“ 增智” 功能有前提条件
劳动教育具有“ 增智” 功能,但它是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换句话说,要发挥劳动教育的“ 增
智” 功能,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劳动教育应该包含目的和结果。目的是基于对事实和关系的理解而对可能结果进行的预测。 目的标志着行为由盲目变成理性。目的规范思维,使思维集中,指导随后的观察和实验,检验每一个被暗示的推论,判断被观察到的事实的价值。有了目的,学生的注意力和努力就有了方向,观念在统一的方向上连续涌现出来, 动机被激发, 精力被刺激。 与此相反, 缺少目的, 暗示的产生和运用不受控制,观念的流动变得随意和散漫,行为变得无序、盲目,仅仅依赖猜测、情感冲动或运气。“ 手段—目的的关系是所有意义的核心。” 在功能上,思维就是去发现手段与它要达到的目的的关系。没有目的,仅仅只是体力的支出,缺乏智力的参与。一旦有了目的,思维的运用就成为必需——审慎地选择和组织手段。
劳动教育应该呈现问题和困难。问题和困难是思维的真正刺激物。问题决定目的的性质,目的的性质决定思维的过程。思维开始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十字路口,在模糊的处境中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经验处境中的问题或困难是刺激探究和反省的前设物。所以,一般而言,要让儿童或成人思考又不顾他自身经验中存在某些困扰他的东西,是完全无用的。从起源来看,在经验的突然改变中,新经验与原有习惯和冲动发生了冲突,思维处在一个悬而未决、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状态中,这个时候,就有了真正的问题产生。一旦有了问题,思维反应就是注意的和警觉的。因为刺激来自学生经验内部,这时问题和困难将推动思维达到任何它能够到达的地方。与之相反,如果问题是从外部强加的,它最多可以训练娴熟的外在技巧,但不可能促进反省思维的形成。
劳动教育应该提供观察和实验。仅仅呈现问题和困难还不够,要真正“ 增智”,劳动教育还必须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包含观察和实验——将偶然的好奇心和自发的暗示转化成审慎的、 彻底的研究, 促进暗示向假设和观念转化。换句话说,问题仅仅是思维的刺激物,它还不是思维,除非主动地、有意识地观察和收集事实和数据,将暗示转化为暂时性的观念或假设,形成方案,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将结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