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文汇报/2023 年/3 月/16 日/第 004 版要闻
筑牢“ 两个基础”,强化研究型大学创新“ 元实力”
——专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
本报记者 许琦敏
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是“ 原动力”“ 元实力”。可以从“ 有”“ 稳”“ 兴” 三个方面补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上的短板。“ 有” 即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有组织的科研”。“ 稳”是指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投入要稳定。“ 兴” 则是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基础研究既是探索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主要方式,也是解决“ 卡脖子” 问题的有效途径。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很难做出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改良科技创新土壤,构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和科研生态体系,应成为大学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重中之重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组数据引发强烈关注: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一倍,基础研究占
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 6%;过去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 2.1%提高到 2.5%
以上——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鼓舞人心的数字背后,展现了我国基础
研究蓬勃发展的势头,也体现了筑牢创新“ 基石” 的国家意志。
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上应体现怎样的使命担当?在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 三位一体” 建设方面,大学如何发挥优势?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
更好担当基础研究主力军使命,研究型大学还需补短板
文汇报:从全球科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来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是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是“ 原动力”“ 元实力”。作为研究型大学校长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您认为研究型大学在新时代基础研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丁奎岭: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沃土。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 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不仅是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要求,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应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 两条腿走路”。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ZZ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这为推动我国新阶段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全球激烈科技竞争的外在格局和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和新使命。这些年,从全国政协委员到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在为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而呼吁。对标现实创新需求,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组织力度不够、保障投入尚需加强、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仍需加快提升等。
文汇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上的这些短板,如何才能尽快补上?
丁奎岭:我认为可以从“ 有”“ 稳”“ 兴” 三个方面,有组织地展开研究,稳定地进行投入,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走好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 有” 即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有组织的科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应在纯自由探索模式基础上,向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上转变,要将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主线。
“ 稳” 是指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投入要稳定。 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既稳投入也稳增长,让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能够真正坐得住、沉得下、扎得稳。
“ 兴” 则是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的引育,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提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力量。
让“ 自由生长” 的科学家形成合力,系统推进有组织的科研
文汇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
丁奎岭:基础研究既是探索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主要方式,也是解决“ 卡脖子”
问题的有效途径。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很难做出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