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3 月/14 日/第 008 版评论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杜雯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加强和改进X的民族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扎实做好系统性设计、整体性谋划和协同性推进,不断提高教育的广度、精度和效度。
系统考量,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广度。“ 广度” 强调教育在区域和对象上的全覆盖。系统考量、拓展广度,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域、全体、全员教育。一方面,在区域上拓展广度。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民族团结的凝聚功能日益凸显,人们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达成共识。不仅要在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要加快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教育合力。因此,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应发挥好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应充分推进东部、中部地区的教育全覆盖。另一方面,在对象上拓展广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应包括少数民族同胞、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等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整体谋划,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精度。“ 精度” 强调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全面精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们仍然存在对具体内容认识模糊、忽略教育对象真实需求等问题。因此,整体谋划、提高精度,有助于克服认识局限,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富有先进性、时代性、针对性的教育。一方面,应全面准确把握教育内容。既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又要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系。总的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质上都聚焦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具有一定的叠合性。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