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学习时报/2023 年/3 月/13 日/第 004 版两会特刊
高校如何更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访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X委书记卢建军
本报记者 吴青
记者:您作为教育界别政协委员,为参加两会做了哪方面准备?
卢建军: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 我聚焦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等部署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建议,提出“ 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 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由企业作为需求、投入、管理、转化四方面主体,联合高校人才团队和平台,建立企业主导共同管理运行的研发中心,组建“ 科学家+工程师” 联合团队;引入金融资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孵化培育企业新的高质量增长点;探索“ 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 共享机制,以此为高校更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建言献策。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您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如何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
卢建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 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必须按照经济、产业、科技和人才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体谋划、一体推进、融合发展。
高校担负着为X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就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 一个导向”“ 两个深度融合” 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记者:如何理解“ 一个导向”“ 两个深度融合” 的重要性?
卢建军:“ 一个导向”“ 两个深度融合”,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深化了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布局,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一招,也是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对企业而言,有助于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强化基础研究支撑,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发能力、人才和平台等不足的问题,与高校联合攻关解决“ 卡脖子”